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239
更新时间:2023-06-08
纠错
1.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

初到北京,我对这座城市非常生疏。那时内城和外城的城楼和城墙都还完好,有轨电车就在几座城门之间穿行。电车的铃声悦耳而浑厚,从西直门高高的城门洞里穿越而过,一路响过西内大街,响过西四和西单 ——那时牌楼已没有了,只留下这永恒的名字供人凭吊——直抵天桥。城楼高耸,白云蓝天,北方萧瑟的秋风,凝重而庄严。电车进了城,两旁一例灰色的胡同,胡同里 一例 苍劲的古槐。一切都说明这城市的悠久。

这城市让我这个生长在温暖而潮湿的东南海滨的人感到了一种神秘。我知道它的历史,我只能遥遥地怀着几分敬意望着它,那时的北京对我来说的确是生疏的。我觉得它离我很远,不仅是离我南国的家乡的距离很远,也不仅是它作为辽金以来的故都与我此际所处的时空相隔 绵邈 ,还有一种心灵和情感的阻隔:那是灵动而飘逸的南方与古朴浑重的北方之间存在着的巨大的反差所造成的心理阻隔。那时的北京,对我来说是遥远的。

我对北京从初来乍到的 生分 ,到如今的亲切的认同,用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北京接受了我,我也接受了北京。这包括它的语言、它的气候、它的居住、它的饮食、它的情调,都和我的生命密不可分。

以饮食为例,在北京住久了,在国内外也跑了不少地方,比来比去,北京的烤鸭和北京的涮羊肉还是最好,不谦虚地说,也还是天下第一。烤鸭的外焦里嫩,裹着吃的那蒸饼和甜面酱都是很有讲究的 ——我常感外地做的烤鸭总不对味。至于涮羊肉,羊肉的质量,那薄得纸般透明的羊肉片,还有它的作料,芝麻酱、韭菜花,普天下找不到那种地道的感觉,真的是,一出北京城,味道就变了。

老北京有很多食品是我所怀念的。最怀念天桥街边的卤煮火烧。记得是五十年代吧,去天桥看戏,在街边摊上吃卤煮火烧。昏黄的油灯、冒油的墩板、冒着热气的大海碗,使北京严寒的冬夜也变得充满了人间的温情。那气氛、那情调,现在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让人怀念的当然不只卤煮火烧这一端,还有北京的打卤面、羊杂碎汤,还有三分钱一只的大火烧。这些让人怀想的北京土产,是最本色、最接近平民的廉价食品,现在都找不到了。现今即使在郑重标出 老北京 的哪家食肆里发现它们的痕迹,那多半也是 搽了雪花膏 的,它们早已失去了那种粗放的、不加修饰的平民本色和传统韵味了。

在我的家乡,秀丽的闽江流过我的城市。那江水滋润着两岸的沃野,亚热带的花卉开得茂盛。福建是花乡,又是茶乡,茉莉花、白玉兰花,还有珠兰和含笑,这些都是熏花茶的原料。花多了,就缀满了妇女们的发间和衣襟。记得当年,母亲的发髻最美丽。那时母亲年轻,她每天都要用很多的时间梳理她的头发。梳毕上了头油,她总要用当日买到的新鲜茉莉花串成一个花环,围在她的发髻上。姐姐也是,她不梳发髻,那些花就缀上了她的旗袍的衣襟。这就是南方,南方有它的情调。而北方就不同了,北京带卷舌的儿化音,胡同里悠长的吆喝声,风铃叮当的宫殿下面夏日慵懒的 亭午 ,还有在凛冽的冰雪和漫天的风沙中挺立的松槐和白杨。南方的秀丽和北方的豪放,南方的温情和北方的坚定,南方的委婉和北方的强悍,其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差异,需要用极大的毅力和恒久的耐心去适应。幸运的是,我适应了并爱上了北京。

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我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阅读它,也只是一种似是还非的 懵懂 。我生得晚,来不及赶上在北大红楼的教室里找一张书桌,也没能赶上用稚弱的声音参加民主广场上的呐喊。但我认定我是属于它的。百年前,巴黎和会所引发的抗议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那一场为维护民族尊严而展开的抗议运动,最终触及了对于文学乃至文化的变革,从而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再生写下了壮丽的篇章。这一切气贯长虹的思考和行动,就是生发在我如今处身其中的这座城市的。由此上溯,十九世纪末叶,也是在这座城市里,有了一次要求变革而爆发的维新运动。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惨痛的流血事件,康梁出走,六君子弃市,这一切,我都未曾亲历,却都是我幼小心灵上的一抹壮烈和绮丽。

后来,我从东南海滨风尘仆仆地赶来,在北大燕园的一角找到一片土,我把细小的根须伸向那片土,我吸取它的养分。我不能选择母亲,我却能选择我的精神家园。在半个世纪不长也不短的时间里,我朝夕呼吸着这座城市的气息。北海波光摇曳的湖面,留下了我的影子;东华门那条覆盖着丁香的御河边的林荫道,留下了我的足迹;居庸关险峻的隘口,天坛美轮美奂的穹顶下,都是我曾经流连的地方。北京以它的博大,以它的沉厚,以它的开阔,以它的悠远铸造了我,不,是再造了我!它在我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中渗进了一份粗放、一份激烈、一份坚定。我曾说过,我只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我从遥远的东南海滨被命运的小女孩吹到了这干涸而寒冷的北方。这里濒临沙漠,然而, 这里是无尽的原野,这里给了我一片土,给了我柔韧的枝条和伸往地层深处的长长的根须。

(取材于谢冕的同名散文)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一例 苍劲的古槐 一例:一列

B .相隔 绵邈 绵邈:遥远

C .夏日慵懒的 亭午 亭午:中午,午间

D .似是还非的 懵懂 懵懂:尚未完全理解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作者来到北京后并不是很快就适应了北京的生活。

B .作者用 搽了雪花膏 巧妙地传达了怀旧的情绪。

C .作者不止一次使用排比手法表达了对北京的深情。

D .作者因为没能参加 五四 运动而感到非常失落。

18 .作者在文章第六段中叙写了家乡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19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未分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A    17 D    18 .答案要点:

这段文字生动而充满温情,也提示了作者 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 的来源。

呈现了南方不同于北方的特点,与前文 心灵和情感的阻隔 形成了呼应。

这段文字侧重写风物情调,上接饮食生活,下通历史底蕴,是全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文脉的中段。

很好地烘托了 融入 再造 这一主题。 19 .答案要点:

内涵: ①“ 无尽的原野 地层深处 喻指北京广阔的文化空间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②“ 柔韧的枝条 长长的根须 喻指作者在北京得到的成长和发展。

这组比喻展现出作者融入北京、北京也融入了他生命的过程。

效果:这段话形象生动,意味深长,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格外深沉,提炼和升华了文章主题。

【解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 一例 在此句中是 一律、同样 的意思。 一例苍劲的古槐 意思是胡同里全部都是同样的苍劲的古槐。

故选 A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 感到非常失落 错误。结合原文 我生得晚,来不及赶上在北大红楼的教室里找一张书桌,也没能赶上用稚弱的声音参加民主广场上的呐喊。但我认定我是属于它的 ”“ 这一切气贯长虹的思考和行动,就是生发在我如今处身其中的这座城市的 可知,表达的是虽然没能亲身参与 五四 运动,但是为这座城市而骄傲,感觉自己是属于北京的。

故选 D

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先看第六段所写内容,描写了闽江滋润下的福建家乡气候温润,鲜花盛开,尤其写了母亲和姐姐戴花的情景, 那时母亲年轻,她每天都要用很多的时间梳理她的头发。梳毕上了头油,她总要用当日买到的新鲜茉莉花串成一个花环,围在她的发髻上。姐姐也是,她不梳发髻,那些花就缀上了她的旗袍的衣襟 ,这段文字生动而充满温情;同时照应了最后一段 它在我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中渗进了一份粗放、一份激烈、一份坚定 ,提示了作者 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 的来源。

第六段描写家乡风物,写 秀丽的闽江流过我的城市。那江水滋润着两岸的沃野,亚热带的花卉开得茂盛 ,写 福建是花乡,又是茶乡,茉莉花、白玉兰花,还有珠兰和含笑,这些都是熏花茶的原料 ,写 花多了,就缀满了妇女们的发间和衣襟 ,呈现了南方不同于北方的特点;同时也照应了前文第二段的 还有一种心灵和情感的阻隔 ,与之形成了呼应。

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侧重写福建家乡的风物情调,写闽江、写鲜花、写妇女戴花的习俗;它与上段介绍老北京的卤煮火烧、打卤面、羊杂碎汤、大火烧等饮食生活,以及下段写北京的 五四 运用、戊戌变法等厚重历史相互照应,共同构成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且从饮食到家乡风物到历史文化,呈现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文脉,而写家乡风物的段落就处于这份文脉的中段。

第六段写家乡风物,其实是写自己性格的本源,自己由灵动而飘逸的南方来到古朴浑重的北方,对这座城市从最初的生疏,到最后的认同, 它的语言、它的气候、它的居住、它的饮食、它的情调,都和我的生命密不可分 ,乃至于最后 再造 ,使得 多汁液 的南方人的性格 渗进了一份粗放、一份激烈、一份坚定 ,北京成了 的精神家园。第六段对家乡的描写很好地烘托了 融入 再造 这一主题。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 这里是无尽的原野,这里给了我一片土,给了我柔韧的枝条和伸往地层深处的长长的根须

内涵:

这里 指的是 北京 这座城市; 无尽的原野 不仅指北方地域辽阔,更指北京 历史悠久 ”“ 古朴厚重 ,饮食地道而丰富等,指北京广阔的文化空间;而 地层深处 指的是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戊戌变法、 五四 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让它底蕴丰厚;

给了我柔韧的枝条和伸往地层深处的长长的根须 运用比喻手法, 柔韧的枝条 长长的根须 表明作者不仅在北京扎下根,而且还得到了成长和发展。正如前文所说, 北京接受了我,我也接受了北京 ,这组比喻展现出作者融入北京、北京也融入了他生命的过程。

效果:

这段话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内容和情感,使之形象生动;很多词句含义深刻,意味深长;作者不是直接抒发自己与北京的深厚情感,而是采用比喻的表达,使得情感表达得格外深沉;作为文章结尾的句子,此句提炼和升华了文章主题。

=
类题推荐:
未分类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使用过本题的试卷: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韩超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