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dth="300px"
qiaoqiao

物理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
width="300px"
白杨

已知氯化钠与氯化镁的混合物中


已知氯化钠与氯化镁的混合物中,钠离子于镁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为3:2。〈1〉求混合物中两种物质的质量比?〈2〉如果混合物中共有28mol氯离子,求混合物中氯化钠和氯化镁质量各为多少?

1\由两种物质的的分子式:NaCl和MgCl2,且 n(Na):n(Mg)=3:2

所以NaCl和MgCl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NaCl和MgCl2的质量之比为:(58.5*3):(95*2)=1:1.08

2\设混合物中有NaCl Xmol  MgCl2 Ymol

则:X:Y=3:2
  X+2Y=28

X= 12  Y=8

NaCl和MgCl2的质量之比为:(58.5*12):(95*8)=1:1.08
width="300px"
sunhengfei

为我们神圣的事业无私奉献吧


为我们神圣的事业无私奉献吧!

width="300px"
xgzxma

彩虹的原理


http://kxjyz.blog.zj.com/blog/d-287120.html
width="300px"
xgzxma

相对运动竞赛讲座


相对运动专题

第一部分:赛题解读与训练

1:商场中有一自动扶梯,某顾客沿开动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数得走了16级,当他用同样的速度相对扶梯沿向下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数得走了48级,则静止时自动扶梯露出的级数为多少?

点拨:分析人和电梯在整个过程中的运动情况,电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速度不变,可知人向上和向下的运动时间之比为1648. 由人沿电梯上行和下行所走的路程相等,都等于一个楼层的高度,建立方程即可求解.

解:电梯运动速度不变,可知 得:

而人向上和向下的路程等于梯层的高度,可知:

得:

上式中, 将这些数据代入上式可得:

∴楼梯的高度为

答:静止时自动扶梯露级数为24级。

点评:两个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讨论两个物体运动速度关系,在分析每个物体运动情况时,要注意运动的相对性.明确运动的参照物。

竞赛训练

一、选择题:

1.一船往返于甲、乙两码头之间,顺水行驶时速度为v1,逆水行驶时速度为v2,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 D

A. B. C. D.

2.小船以速v从河边A点沿河岸划至B点又返回A点。不计船掉头时间,若水不流动时往返时间为t,那么水速为v0时,往返时间为( C

A. B. C. D.

3. 小船往返于沿河的甲、乙两地。若河水不流动,往返一次需要时间t1,若河水流动,则往返一次需要时间t2则( C

At1t2 Bt1t2 Ct1t2 D.由船速和水速决定

4.甲、乙两辆车沿平直的公路通过同样的路程。甲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路程上分别以40km/h60km/h的速度运动;乙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时间内分别以40km/h60km/h的速度运动,则甲、乙两车在整个路段中的平均速度vv的关系是( C

A. B. C. D.无法判断

5.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在0.5min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顾客送到二楼。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要1.5min,那么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的时间( C

A. 2min B. 1min C. min D. 0.5min

二、计算题

6.有艘汽艇,顺着河流从甲地到乙地要行驶3h,逆水返回要行驶6h,如果汽艇不用发动机,顺流从甲地漂流到乙地,需多少时间?(12h

7.一只船在甲、乙两码头间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24m/s.已知水流的速度是5m/s,则这只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多少m/s?(25m/s

8.小明在地下铁路出口处的自动扶梯上做了如下实验:在自动扶梯上不动,经过2min可以乘自动扶梯从地下上升到地面。在自动扶梯不运行时,他沿扶梯快速向上行走,经1min从地下走到地面。在此基础上,他通过计算得到两项结果:

1)在扶梯运行时,他同时沿扶梯向上行走,从地下上升到地面所用时间t1

2)在自动扶梯运行时,他从地面沿扶梯向下行走,从地面走到扶梯底端所用时间t2 (已知他相对自动扶梯行走的速度始终是相同的)。随后他又在自动扶梯上通过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他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请你计算一下t1t2的数值各多大。(40s 2min

解题提示:

1

2、水不流动时: 可得 ………………

水以v0流速流动时,往返所用时间为: ……

代入得:

3、假设河水速度与船速度相等,则t2无限大,由此可知答案为:t1t2

6、设甲、乙两地间的路程为S,船速为v,水速为v,由已知得:

顺水时: …………………………

逆水时: …………………………

可得: 即汽艇从甲地漂流到乙地需用12h

第二部分:竞赛辅导

相对运动问题一

1.车站上,坐在火车里的乘客从窗口发现有两列火车沿相反的方向运动,由此得出的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乘客坐的火车和看到的两列火车中一定有两列在沿相反方向运动;

B.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在运动;

C.三列火车可能沿同一方向运动;

D.三列火车中可能有一列是静止的。

思路点拨

乘客乘坐的火车可能是停在车站,也可能是正在通过车站,即它可能是静止的,也可能是运动的.而乘客看到别的车是否运动,则是以他自己坐的车为参照物而得出的结论.可见,选项中的BD是可能的.

若乘客所乘坐的车A正在运动.而另外有两车BC也在沿与A车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运动,但三者的速度大小不等,其关系为vBvAvC.则此时在A车上的乘客看来,B车在向前进,C车则在向后退,故得到B车和C车沿相反方向运动的结论.而事实上此时是三车在沿同一方向运动.可见选C是正确的,而选A错误的.

答案A

引申拓展

本题为一个相对运动的问题,涉及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所讲的运动是以谁为参照物而得到结论,例如本题中,乘客看到的两列火车的运动是以乘客自己为参照物(即以他所乘坐的火车为参照物)而得出的结论.而题文中各选项中所提的车的运动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所得出的结论.

以上的解答中,是针对题述的情况而用几个特例,即对各选项进行了肯定或否定,而并未对符合此题论述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论述,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可将符合题述条件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列举出来,进行分析和讨论.

2. 甲、乙两列火车,车长分别为1和L2,在相邻的两条轨道上,甲车以速度v1向东匀速行驶,乙车以速度v2向西匀速行驶,则甲、乙两列火车从相遇到离开所需时间为

思路点拨

如图,分别表示出了两车相遇和相离时刻的位置.以t表示两车由相遇到相离的时间,则在这段时间内两车通过的距离分别为:S1 v1tS2 v2t

由图可以看到,s1s2之和应等于两车长度之和,即应有:S1S2L1L2

联立以上三式可解得

答案:

本题也可根据相对运动来求解,即以甲车为参照物,它看到乙车的速度(即乙车相对于甲车的速度)大小为(v2v1),而在此过程中,它看到乙车通过的距离为LlL2,则所经历的时间应为:

相对运动问题二

1. 从地面上看,通信用的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不动的。它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是:[ ]

A. 24小时; B. 23小时56分; C. 24小时4分; D. 24小时56

思路点拨

通信用的地球同步卫星在地面上看来是静止不动的,相当于它随地球自转在一道转动,因此,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此卫星运转一周的时间.严格地说来,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应该是一个恒星日(23h56min),而不是一个太阳日”(24h)

答案B

引申拓展

地球同步卫星是在赤道上空离地面的某一确定高度上绕地球转动的卫星,由于它绕地球转动的快慢与地球自转的快慢相同,所以相对于地球来说,它就相当于总在赤道上空的这一点不动一样.

地球的运动包括它绕太阳的转动(公转)和它绕地轴的转动(自转),地球上的人感受到一昼夜为24h,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地球上同一位置的正上方所用的时间,这种时间我们称之为一个太阳日.由于地球不仅有自转,还有公转,所以实际上在这段时间内地球所转过的不是一整周(相当于角度360°)而是比一整周多一些,而对应于地球真正只转一整周的时间,我们则称之为一个恒星日.一个恒星日的时间小于一个太阳日的时间,一个恒星日的时间为23h56min

2.李明同学放学回家,正碰上刮风下雨,他以18km/h的速度由西向东快跑,此时他发现了奇怪的现象,雨滴成竖直下落状态,请你确定,这时刮的是____风,风速是___m/s

思路点拨

地面上刮风时,风的速度方向与地面平行,即沿水平方向,此时若下雨,则雨滴一方面由于受重力作用而沿竖直方向下落.另一方面又由于风对它的作用使它沿水平方向也发生运动,可以想象,当雨滴在水平方向的运动速度小于风的速度时,在水平方向上风相对于雨滴总是有向前的速度,由此风还会把雨滴向前带动使之具有更大的水平方向的速度,只有当两者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等时,两者在水平方向上方无相互作用,雨滴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才不会再变化,所以,若把风中的雨滴下落的运动从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来看,则雨滴将一方面以某一速度沿竖直方向下落,另一方面则具有一个和风速相同的水平方向的速度随风一道运动.

人在雨中奔跑的速度是沿水平方向的,他若感到此时雨滴是沿竖直方向下落,表明此时人与雨滴之间在水平方向上没有相对运动,即人和雨滴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是相同的,又由上分析知此时雨滴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与风速相同,可见此时人奔跑的速度与风的速度相同.故知此时刮的是西风,风速是18kmh,即5ms

答案:西,5

相对运动问题三

AB两辆车以相同速度v0同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A车在前,B车在后.在两车上有甲、乙两人分别用皮球瞄准对方,同时以相对自身为2 v0的初速度水平射出,如不考虑皮球的竖直下落及空气阻力,则( )
  A.甲先被击中
  B.乙先被击中
  C.两人同时被击中
  D.皮球可以击中乙而不能击中甲

思路点拨

甲球抛出时对他的速度为:v2v0v0v0,方向向后;

乙球抛出后对他的速度为:v2 v0 v03 v0,方向向前,设两车相距s远,则甲球自抛出至击中乙所需的时间为:

乙球自抛出至击中甲所需的时间为:

t2t1,说明两人同时被击中.

答案C

引申拓展

本题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求解.由于AB两车运动速度相同,即AB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故甲、乙两人间也没有相对运动.则甲以相对于自身速度为2v0的球射向乙,这个球相对于乙的速度也就是2v0,设甲、乙间的距离为s,则甲抛出的球至击中乙需用时间为

同理,乙以相对于自身速度为2v0的球射向甲,此球相对于甲的速度也就是2v0,则乙抛出的球至击中甲所需的时间为:

惯性问题一

1.运输液体货物的槽车,液体上有气泡,如图,当车开动时,气泡将向 运动;刹车,气泡将向 运动,其原因是 具有惯性。

思路点拨

由于液体的密度比气体的密度大得多,故在题述槽车内,气泡的质量比同体积液体的质量小得多,则气泡的惯性也就比同体积液体的惯性小得多,故当运货槽车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表现出来的就是液体的惯性.这样,当车开动时,车内液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有静止状态就会相对于车向后挤,由此将使气泡相对于车向前运动;当车突然刹车时,车内液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有速度继续向前运动,这样就会相对于车向前挤,由此将使气泡相对于车向后运动.

答案:前,后,液体

2.按我国交通管理部门最近规定,坐在小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在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造成的伤害。 [ ]

A.车速太快。 B.车速太慢。C.紧急刹车。 D.突然起动。

思路点拨

在题述的几种情况中,车速很快,只要车行驶平稳,就不会对司机和乘客造成伤害;至于车速太慢和车在突然起动时,一般也不会对司机和乘客造成伤害,而当车原来速度又很大且突然紧急刹车时,则由于惯性,司机和乘客此时都会相对于车骤然往前冲,此时则容易使人受到伤害,系安全带就是为了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伤害事故的.

答案C

惯性问题二

1.有一架飞机沿水平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每隔1秒钟从飞机上轻轻释放一小球,当三只小球落下且均未落至地面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这三只小球在空中的排列情况应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 ]

答案:三只小球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飞机上释放后,间隔时间很短,由于惯性,释放后的小球仍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左运动一段路程,故三只小球在空中的排列情况应是C图。

2.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应该前轮先着地; B. 应该后轮先着地;

C. 应该前后轮同时着地; D. 哪个车轮先着地与翻车的危险没关系。

思路点拨

摩托车做飞越障碍物表演落地时,车具有很大的速度,而落地点的地面则通过车的落地点对车施以阻力作用而使车减速,由于惯性,车还要维持原来速度前进,由此,车落地后便有绕这一点转动地趋势.若是车的后轮先落地,则落地后车的上述转动趋势为车身绕后轮转动使车头向地面下方转,这一转动趋势由车的前轮受到地面的支持力的作用而阻止,故不会由此发生翻车的危险.若是车的前轮先落地,则落地后车的上述转动趋势为车身前轮转动使车尾向地面上方转,只要这种转动的作用足够强将使车的后轮不会落地并造成向前翻车的事故.

由上可见,为避免事故,摩托车做飞越障碍物表演时,应该使其后轮先落地.

答案:B

速度问题一

1.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呜笛。若火车速度为80千米/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米/秒,司机在鸣笛后2秒时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山崖反射的回声,则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是_______米。

思路点拨

如图,设火车在A处发出鸣笛声,山崖在C处,火车行驶至B处就听到山崖反射的鸣笛声.设这段经历的时间为t,以l表示AC间的距离,v1表示空气中的声速,v2表示火车行驶的速度,则由图可见,在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路程与声音通过的路程之和为2l,即

v1t+v2t=2l

并注意到v2=80kmh=22ms则由前式可解得

答案:362

2.电视台把无线电信号传送到高空中的通信卫星上,卫星再把信号传到地面上的其他地区,这样就实现了卫星电视传播。在调试过程中,电视台本身也需要接收卫星传回的信号,并和演播室用电缆传来的信号进行比较。这时发现,卫星传来的画面上,人物动作的变化总比电缆传来的画面上相应的变化发生得晚一些。

1)解释产生这种时间延迟的原因。

2)已知通信卫星的高度大约是36000千米,无线电信号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同,估算画面延迟的时间。

思路点拨

1)这里的信号传播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由演播室经电缆传至调试室,另一条是由演播室传至通信卫星,再由通信卫星传至演播室,显然后一条传播途径所经历的路程远比前一条传播途径所经历的路程长,而电信号在这两条传播途径上传播速度又相等,故后一途径所用的时间就比前一途径传播所用的时间长,因而后一途径传来的画面,总是落后于前一途径传来的画面,故而形成由卫星传来的画面上,人物动作的变化总比电缆传来的画面上相应的变化发生得晚一些.

2)由于无线电信号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等,即为v=3×108ms故上述由电缆传播的时间极短,可以忽略不计.而信号经由卫星往返所需的时间则为

由于经电缆传播的时间可以忽略,故上述的024s也就是画面延迟的时间.

速度问题二

1.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曾以9.86秒跑完100米。在这次赛跑中,从起跑点算起每10米所用时间分别是:1.88秒、1.08秒、0.92秒、0.89秒、0.84秒、0.84秒、0.84秒、0.83秒。最后20米用了1.74秒。从这组数据可以算出,他跑完100米的平均速度是______/秒,平均速度最小的是第______10米,平均速度最大的是第________10米。

思路点拨

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所通过的距离与这段时间的比值,叫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或叫物体通过这段距离的平均速度),可见说平均速度必须明确是指哪一段时间内的(或是物体通过哪段距离的).由题给数据,显然容易求出刘易斯跑百米时依次通过每个10m所用的平均速度和他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10.118

2.端午节举行龙舟大赛。开始阶段甲队落后于乙队。甲队急起直追。从甲队船头追上乙队船尾到甲队船尾超过乙队船头,共历时80秒。已知两队船长均为10米,乙队划船速度保持为7米/秒不变,甲从超越乙队的过程中船速也不变,那么甲队超越乙队时船的速度为______米/秒。

思路点拨

甲队由追上乙队至超越乙队的过程,由甲队的船头与乙队的船尾相平至甲队的船尾与乙队的船头相平,可见此过程中甲队比乙队多行驶的距离的两个船身长,即为20m.现以v甲和v乙分别表示两船的速度,以t表示甲队超越乙队所用的时间,以l表示一个船长,则由上述可列方程为

vtvt=2l

t=80sv=7msl=lOm代入上式可解得

v=725ms

答案:725

引申拓展

熟悉相对运动的同学也可以用相对运动的关系来解此题.在此过程中,甲相对于乙(即以乙为参照物)行驶的距离为2l,所用时间为t,则甲相对于乙的速度为

而甲船的速度是指甲船对地的速度,故有

v=v+v甲对乙=7ms+025ms=725ms

速度问题三

1是上海港客轮运行时刻(上海——武汉)表.请根据表1,回答下列问题:
   1

上海

开往

汉口

自起
上公
海里


航线


港名

1100

武 汉

2130

1125

1430
14
50

鄂 州

1025

1610
16
40

黄 石

1430
14
20

982

1930
20
00

武 穴

1030
10
20

906

2200
22
30

九 江

0740
07
20

856

0500
05
30

安 庆

2350
23
40

692

池 州

632

1010
10
40

铜 陵

1800
17
40

596

1420
14
50

芜 湖

1350
12
30

488

马鞍山

440

1840
19
30

南 京

0730
07
00

392

2200
22
20

镇 江

305

2340
23
50

泰 州

247

0300
03
20

江 阴

2120
21
00

188

0550
06
10

南 通

1810
17
30

128

1230

上 海

1100

0

江 汉

船 名

江 汉

  (1)根据表1中数据,估算南京——南通段长江的平均流速;
  (2江汉轮在武汉——上海之间作往返航行,试问该船有无可能在上海至武汉航行途中,经过某一地点的时刻恰好是该船由武汉驶往上海途中经过该地点的时刻(不考虑日期),如有可能,这种情况共有几处?若以正常航班计算,第一处和最后一处分别在哪些航段?
思路点拨

(1)由客轮运动时刻表可以查出南通到南京的距离和上行船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下行船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据此即可求出江水在这一段的平均速度.

(2)若上海至武汉的(上行的)“江汉轮在航行途中的某处遇到由武汉开往上海的(下行的)“江汉轮,则表明该船在由武汉返回上海时也会在某日的同一时刻经过这一位置.因此,该船在上海至武汉的全部航程中,遇到几条下行的江汉轮,就表明有几处是该船在上行和下行中同一时刻(不考虑日期)通过的地点.

答案:

(1)设南京至南通段长江的水流平均速度为v0,而该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为v,以s表示南京至南通的航线长度,由表中可查得

s264km

t上和t下分别表示江汉轮上行和下行通过这段航程的时间,查表有

t上=3100—1810—020123012.5h

t下=2950—1930(020010020)9309.5h

船上行时,航速为(vv0),则有

s(vv0)t

船下行时,航速为(vv0),则有

s(vv0)t

由上两式解得

(2)由上分析知,若两地之间上行船和下行船有交叉的时间,则在这段航线中必有一地为上行船和下行船的相遇之处,即上行船过这一位置的时刻也就是它下行返回时经过这一位置的时刻(不考虑日期).由航行时刻表中可以查出,这样的位置共有五处,这五处分别位于:上海——南通段、江阴——泰州段、羌湖——铜陵段、安庆——九江段、黄石——鄂州段.

对于上行船能与五条下行船相遇的情景,还可以借助于图像来理解,为使问题简化,可略去船在途中各站的停靠时间,并假定船的上行(或下行)的速度大小是保持不变的.如图表示船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

图中实线表示由上海至武汉的某一江汉轮的位置时间关系,长画虚线则表示若干下行船的位置时间关系,图中的ABCDE五点就是上行船与各下行船的相遇点.可见这条上行船在全航程中将与五条下行船相遇.

速度问题四

如图所示,静止的传送带上有一木块正在匀速下滑,当传送带突然向下开动时,木块滑到底部所需时间t与传送带始终静止不动所需时间t0相比是( )
   Att0

Btt0

Ctt0

DAB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思路点拨

设木块原来在传送带上匀速下滑的速度为v0,又设传送带突然向下开动后传送带突然获得的速度为v.则若v0 v,即使传送带突然运动后,传送带的速度仍小于木块的速度,则木块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仍然是向下,木块受到传送带的摩擦力仍为方向沿传送带向上的滑动摩擦力,且此摩擦力的大小不变,即木块受力情况和传送带原来静止时的受力情况相同,则木块将仍以原速度v0继续匀速下滑.木块滑至底部所需的时间不变,即tt0

v0v,即传送带突然运动后,传送带的速度大于木块的速度,则木块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向上,木块受到传送带的摩擦力的方向将改为向下,由此木块将加速下滑,而木块滑至底部所需的时间将会缩短,即tt0

答案D

引申拓展

本题所述木块与传送带问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关于它,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它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相反.所以,传送带不动时,木块相对于传送带向下运动,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沿传送带向上;传送带也向下运动时,若传送带的速度小于木块的速度,则木块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仍然是向下,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仍然是沿传送带向上;若传送带向下运动的速度大于木块运动的速度,则木块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是向上,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沿传送带向下.

其二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正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情况有关而与两相对滑动的物体间的相对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所以在上述的几种情况下,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相等的.

速度问题五

小华在假期探望外祖母,他乘坐火车时发现,每经过铁轨接头处,车身都要振动一次,他还发现,火车进山洞前的一瞬间要鸣笛一次。小华恰好坐在车尾,从听到笛声到车尾出洞,小华共数出84次车身振动,所用的时间是1min45s。若车身总长175m,每节铁轨长12.5m,山洞的长度是多少?当时火车的速度是多少?(设火车一直匀速直线行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解:1min45s105s

车速

设车身长为l,山洞长为L

小华听到笛声时,车进洞距离为l',笛声传播距离为ll'

所用时间为

于是有

代入数据,得:l'= .

小华从听到笛声到火车车尾出洞,行驶的距离为lLl'v×105s

代入数据,得:L880m

速度问题六

1.某人上午800从起点出发,途径三个不同的路段,先是上坡路,然后是较平直的路,最后是一段下坡路,三路段的长度均相同,在三个路段上的平均行驶速度之比为123,此人中午1200正好到达终点.则上午1000时他行进在(
A.上坡路段 B.平直路段 C.下坡路段 D.无法判断
思路点拨

s表示每段路的长度,以t1t2t3分别表示该人先后通过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以v1v2v3分别表示该人通过三段路对应的平均速度,则依题述条件可得

说明上10时,该人还在上坡路段行进

答案A

2.公路路边每隔1km有一个里程碑,标明公路起点到此碑的距离,单位是km。设计一种方法,利用里程碑和手表测量自行车以中等速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并给出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以kmh为单位。为了减少测量中的误差,请你至少提出两点注意事项。

答:在自行车行驶过程中,选定一段比较平整的公路,先记下经过某一里程碑的时刻t1和里程碑的标数L1,匀速行驶几km之后,记下经过另一里程碑的时刻t2和里程碑的标数L2t1t2均以秒计),则自行车行驶的速度为:

为了减少误差,要做到:

(1)车行速度稳定后才能记录t1L1

(2)使用有秒针的指针式手表或可以读秒的数字式手表。

(3)行驶距离应为几千米,不能太短或太长。

width="300px"
xgzxma

相对运动竞赛讲座


相对运动专题

第一部分:赛题解读与训练

1:商场中有一自动扶梯,某顾客沿开动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数得走了16级,当他用同样的速度相对扶梯沿向下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数得走了48级,则静止时自动扶梯露出的级数为多少?

点拨:分析人和电梯在整个过程中的运动情况,电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速度不变,可知人向上和向下的运动时间之比为1648. 由人沿电梯上行和下行所走的路程相等,都等于一个楼层的高度,建立方程即可求解.

解:电梯运动速度不变,可知 得:

而人向上和向下的路程等于梯层的高度,可知:

得:

上式中, 将这些数据代入上式可得:

∴楼梯的高度为

答:静止时自动扶梯露级数为24级。

点评:两个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讨论两个物体运动速度关系,在分析每个物体运动情况时,要注意运动的相对性.明确运动的参照物。

竞赛训练

一、选择题:

1.一船往返于甲、乙两码头之间,顺水行驶时速度为v1,逆水行驶时速度为v2,船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 D

A. B. C. D.

2.小船以速v从河边A点沿河岸划至B点又返回A点。不计船掉头时间,若水不流动时往返时间为t,那么水速为v0时,往返时间为( C

A. B. C. D.

3. 小船往返于沿河的甲、乙两地。若河水不流动,往返一次需要时间t1,若河水流动,则往返一次需要时间t2则( C

At1t2 Bt1t2 Ct1t2 D.由船速和水速决定

4.甲、乙两辆车沿平直的公路通过同样的路程。甲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路程上分别以40km/h60km/h的速度运动;乙车在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时间内分别以40km/h60km/h的速度运动,则甲、乙两车在整个路段中的平均速度vv的关系是( C

A. B. C. D.无法判断

5.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在0.5min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顾客送到二楼。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要1.5min,那么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的时间( C

A. 2min B. 1min C. min D. 0.5min

二、计算题

6.有艘汽艇,顺着河流从甲地到乙地要行驶3h,逆水返回要行驶6h,如果汽艇不用发动机,顺流从甲地漂流到乙地,需多少时间?(12h

7.一只船在甲、乙两码头间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24m/s.已知水流的速度是5m/s,则这只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多少m/s?(25m/s

8.小明在地下铁路出口处的自动扶梯上做了如下实验:在自动扶梯上不动,经过2min可以乘自动扶梯从地下上升到地面。在自动扶梯不运行时,他沿扶梯快速向上行走,经1min从地下走到地面。在此基础上,他通过计算得到两项结果:

1)在扶梯运行时,他同时沿扶梯向上行走,从地下上升到地面所用时间t1

2)在自动扶梯运行时,他从地面沿扶梯向下行走,从地面走到扶梯底端所用时间t2 (已知他相对自动扶梯行走的速度始终是相同的)。随后他又在自动扶梯上通过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他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请你计算一下t1t2的数值各多大。(40s 2min

解题提示:

1

2、水不流动时: 可得 ………………

水以v0流速流动时,往返所用时间为: ……

代入得:

3、假设河水速度与船速度相等,则t2无限大,由此可知答案为:t1t2

6、设甲、乙两地间的路程为S,船速为v,水速为v,由已知得:

顺水时: …………………………

逆水时: …………………………

可得: 即汽艇从甲地漂流到乙地需用12h

第二部分:竞赛辅导

相对运动问题一

1.车站上,坐在火车里的乘客从窗口发现有两列火车沿相反的方向运动,由此得出的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乘客坐的火车和看到的两列火车中一定有两列在沿相反方向运动;

B.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在运动;

C.三列火车可能沿同一方向运动;

D.三列火车中可能有一列是静止的。

思路点拨

乘客乘坐的火车可能是停在车站,也可能是正在通过车站,即它可能是静止的,也可能是运动的.而乘客看到别的车是否运动,则是以他自己坐的车为参照物而得出的结论.可见,选项中的BD是可能的.

若乘客所乘坐的车A正在运动.而另外有两车BC也在沿与A车运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运动,但三者的速度大小不等,其关系为vBvAvC.则此时在A车上的乘客看来,B车在向前进,C车则在向后退,故得到B车和C车沿相反方向运动的结论.而事实上此时是三车在沿同一方向运动.可见选C是正确的,而选A错误的.

答案A

引申拓展

本题为一个相对运动的问题,涉及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所讲的运动是以谁为参照物而得到结论,例如本题中,乘客看到的两列火车的运动是以乘客自己为参照物(即以他所乘坐的火车为参照物)而得出的结论.而题文中各选项中所提的车的运动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所得出的结论.

以上的解答中,是针对题述的情况而用几个特例,即对各选项进行了肯定或否定,而并未对符合此题论述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论述,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可将符合题述条件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列举出来,进行分析和讨论.

2. 甲、乙两列火车,车长分别为1和L2,在相邻的两条轨道上,甲车以速度v1向东匀速行驶,乙车以速度v2向西匀速行驶,则甲、乙两列火车从相遇到离开所需时间为

思路点拨

如图,分别表示出了两车相遇和相离时刻的位置.以t表示两车由相遇到相离的时间,则在这段时间内两车通过的距离分别为:S1 v1tS2 v2t

由图可以看到,s1s2之和应等于两车长度之和,即应有:S1S2L1L2

联立以上三式可解得

答案:

本题也可根据相对运动来求解,即以甲车为参照物,它看到乙车的速度(即乙车相对于甲车的速度)大小为(v2v1),而在此过程中,它看到乙车通过的距离为LlL2,则所经历的时间应为:

相对运动问题二

1. 从地面上看,通信用的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不动的。它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是:[ ]

A. 24小时; B. 23小时56分; C. 24小时4分; D. 24小时56

思路点拨

通信用的地球同步卫星在地面上看来是静止不动的,相当于它随地球自转在一道转动,因此,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此卫星运转一周的时间.严格地说来,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应该是一个恒星日(23h56min),而不是一个太阳日”(24h)

答案B

引申拓展

地球同步卫星是在赤道上空离地面的某一确定高度上绕地球转动的卫星,由于它绕地球转动的快慢与地球自转的快慢相同,所以相对于地球来说,它就相当于总在赤道上空的这一点不动一样.

地球的运动包括它绕太阳的转动(公转)和它绕地轴的转动(自转),地球上的人感受到一昼夜为24h,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地球上同一位置的正上方所用的时间,这种时间我们称之为一个太阳日.由于地球不仅有自转,还有公转,所以实际上在这段时间内地球所转过的不是一整周(相当于角度360°)而是比一整周多一些,而对应于地球真正只转一整周的时间,我们则称之为一个恒星日.一个恒星日的时间小于一个太阳日的时间,一个恒星日的时间为23h56min

2.李明同学放学回家,正碰上刮风下雨,他以18km/h的速度由西向东快跑,此时他发现了奇怪的现象,雨滴成竖直下落状态,请你确定,这时刮的是____风,风速是___m/s

思路点拨

地面上刮风时,风的速度方向与地面平行,即沿水平方向,此时若下雨,则雨滴一方面由于受重力作用而沿竖直方向下落.另一方面又由于风对它的作用使它沿水平方向也发生运动,可以想象,当雨滴在水平方向的运动速度小于风的速度时,在水平方向上风相对于雨滴总是有向前的速度,由此风还会把雨滴向前带动使之具有更大的水平方向的速度,只有当两者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等时,两者在水平方向上方无相互作用,雨滴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才不会再变化,所以,若把风中的雨滴下落的运动从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来看,则雨滴将一方面以某一速度沿竖直方向下落,另一方面则具有一个和风速相同的水平方向的速度随风一道运动.

人在雨中奔跑的速度是沿水平方向的,他若感到此时雨滴是沿竖直方向下落,表明此时人与雨滴之间在水平方向上没有相对运动,即人和雨滴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是相同的,又由上分析知此时雨滴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与风速相同,可见此时人奔跑的速度与风的速度相同.故知此时刮的是西风,风速是18kmh,即5ms

答案:西,5

相对运动问题三

AB两辆车以相同速度v0同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A车在前,B车在后.在两车上有甲、乙两人分别用皮球瞄准对方,同时以相对自身为2 v0的初速度水平射出,如不考虑皮球的竖直下落及空气阻力,则( )
  A.甲先被击中
  B.乙先被击中
  C.两人同时被击中
  D.皮球可以击中乙而不能击中甲

思路点拨

甲球抛出时对他的速度为:v2v0v0v0,方向向后;

乙球抛出后对他的速度为:v2 v0 v03 v0,方向向前,设两车相距s远,则甲球自抛出至击中乙所需的时间为:

乙球自抛出至击中甲所需的时间为:

t2t1,说明两人同时被击中.

答案C

引申拓展

本题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求解.由于AB两车运动速度相同,即AB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故甲、乙两人间也没有相对运动.则甲以相对于自身速度为2v0的球射向乙,这个球相对于乙的速度也就是2v0,设甲、乙间的距离为s,则甲抛出的球至击中乙需用时间为

同理,乙以相对于自身速度为2v0的球射向甲,此球相对于甲的速度也就是2v0,则乙抛出的球至击中甲所需的时间为:

惯性问题一

1.运输液体货物的槽车,液体上有气泡,如图,当车开动时,气泡将向 运动;刹车,气泡将向 运动,其原因是 具有惯性。

思路点拨

由于液体的密度比气体的密度大得多,故在题述槽车内,气泡的质量比同体积液体的质量小得多,则气泡的惯性也就比同体积液体的惯性小得多,故当运货槽车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表现出来的就是液体的惯性.这样,当车开动时,车内液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有静止状态就会相对于车向后挤,由此将使气泡相对于车向前运动;当车突然刹车时,车内液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有速度继续向前运动,这样就会相对于车向前挤,由此将使气泡相对于车向后运动.

答案:前,后,液体

2.按我国交通管理部门最近规定,坐在小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在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造成的伤害。 [ ]

A.车速太快。 B.车速太慢。C.紧急刹车。 D.突然起动。

思路点拨

在题述的几种情况中,车速很快,只要车行驶平稳,就不会对司机和乘客造成伤害;至于车速太慢和车在突然起动时,一般也不会对司机和乘客造成伤害,而当车原来速度又很大且突然紧急刹车时,则由于惯性,司机和乘客此时都会相对于车骤然往前冲,此时则容易使人受到伤害,系安全带就是为了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伤害事故的.

答案C

惯性问题二

1.有一架飞机沿水平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每隔1秒钟从飞机上轻轻释放一小球,当三只小球落下且均未落至地面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这三只小球在空中的排列情况应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 ]

答案:三只小球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飞机上释放后,间隔时间很短,由于惯性,释放后的小球仍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左运动一段路程,故三只小球在空中的排列情况应是C图。

2.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应该前轮先着地; B. 应该后轮先着地;

C. 应该前后轮同时着地; D. 哪个车轮先着地与翻车的危险没关系。

思路点拨

摩托车做飞越障碍物表演落地时,车具有很大的速度,而落地点的地面则通过车的落地点对车施以阻力作用而使车减速,由于惯性,车还要维持原来速度前进,由此,车落地后便有绕这一点转动地趋势.若是车的后轮先落地,则落地后车的上述转动趋势为车身绕后轮转动使车头向地面下方转,这一转动趋势由车的前轮受到地面的支持力的作用而阻止,故不会由此发生翻车的危险.若是车的前轮先落地,则落地后车的上述转动趋势为车身前轮转动使车尾向地面上方转,只要这种转动的作用足够强将使车的后轮不会落地并造成向前翻车的事故.

由上可见,为避免事故,摩托车做飞越障碍物表演时,应该使其后轮先落地.

答案:B

速度问题一

1.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呜笛。若火车速度为80千米/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米/秒,司机在鸣笛后2秒时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山崖反射的回声,则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是_______米。

思路点拨

如图,设火车在A处发出鸣笛声,山崖在C处,火车行驶至B处就听到山崖反射的鸣笛声.设这段经历的时间为t,以l表示AC间的距离,v1表示空气中的声速,v2表示火车行驶的速度,则由图可见,在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路程与声音通过的路程之和为2l,即

v1t+v2t=2l

并注意到v2=80kmh=22ms则由前式可解得

答案:362

2.电视台把无线电信号传送到高空中的通信卫星上,卫星再把信号传到地面上的其他地区,这样就实现了卫星电视传播。在调试过程中,电视台本身也需要接收卫星传回的信号,并和演播室用电缆传来的信号进行比较。这时发现,卫星传来的画面上,人物动作的变化总比电缆传来的画面上相应的变化发生得晚一些。

1)解释产生这种时间延迟的原因。

2)已知通信卫星的高度大约是36000千米,无线电信号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同,估算画面延迟的时间。

思路点拨

1)这里的信号传播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由演播室经电缆传至调试室,另一条是由演播室传至通信卫星,再由通信卫星传至演播室,显然后一条传播途径所经历的路程远比前一条传播途径所经历的路程长,而电信号在这两条传播途径上传播速度又相等,故后一途径所用的时间就比前一途径传播所用的时间长,因而后一途径传来的画面,总是落后于前一途径传来的画面,故而形成由卫星传来的画面上,人物动作的变化总比电缆传来的画面上相应的变化发生得晚一些.

2)由于无线电信号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等,即为v=3×108ms故上述由电缆传播的时间极短,可以忽略不计.而信号经由卫星往返所需的时间则为

由于经电缆传播的时间可以忽略,故上述的024s也就是画面延迟的时间.

速度问题二

1.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曾以9.86秒跑完100米。在这次赛跑中,从起跑点算起每10米所用时间分别是:1.88秒、1.08秒、0.92秒、0.89秒、0.84秒、0.84秒、0.84秒、0.83秒。最后20米用了1.74秒。从这组数据可以算出,他跑完100米的平均速度是______/秒,平均速度最小的是第______10米,平均速度最大的是第________10米。

思路点拨

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所通过的距离与这段时间的比值,叫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或叫物体通过这段距离的平均速度),可见说平均速度必须明确是指哪一段时间内的(或是物体通过哪段距离的).由题给数据,显然容易求出刘易斯跑百米时依次通过每个10m所用的平均速度和他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10.118

2.端午节举行龙舟大赛。开始阶段甲队落后于乙队。甲队急起直追。从甲队船头追上乙队船尾到甲队船尾超过乙队船头,共历时80秒。已知两队船长均为10米,乙队划船速度保持为7米/秒不变,甲从超越乙队的过程中船速也不变,那么甲队超越乙队时船的速度为______米/秒。

思路点拨

甲队由追上乙队至超越乙队的过程,由甲队的船头与乙队的船尾相平至甲队的船尾与乙队的船头相平,可见此过程中甲队比乙队多行驶的距离的两个船身长,即为20m.现以v甲和v乙分别表示两船的速度,以t表示甲队超越乙队所用的时间,以l表示一个船长,则由上述可列方程为

vtvt=2l

t=80sv=7msl=lOm代入上式可解得

v=725ms

答案:725

引申拓展

熟悉相对运动的同学也可以用相对运动的关系来解此题.在此过程中,甲相对于乙(即以乙为参照物)行驶的距离为2l,所用时间为t,则甲相对于乙的速度为

而甲船的速度是指甲船对地的速度,故有

v=v+v甲对乙=7ms+025ms=725ms

速度问题三

1是上海港客轮运行时刻(上海——武汉)表.请根据表1,回答下列问题:
   1

上海

开往

汉口

自起
上公
海里


航线


港名

1100

武 汉

2130

1125

1430
14
50

鄂 州

1025

1610
16
40

黄 石

1430
14
20

982

1930
20
00

武 穴

1030
10
20

906

2200
22
30

九 江

0740
07
20

856

0500
05
30

安 庆

2350
23
40

692

池 州

632

1010
10
40

铜 陵

1800
17
40

596

1420
14
50

芜 湖

1350
12
30

488

马鞍山

440

1840
19
30

南 京

0730
07
00

392

2200
22
20

镇 江

305

2340
23
50

泰 州

247

0300
03
20

江 阴

2120
21
00

188

0550
06
10

南 通

1810
17
30

128

1230

上 海

1100

0

江 汉

船 名

江 汉

  (1)根据表1中数据,估算南京——南通段长江的平均流速;
  (2江汉轮在武汉——上海之间作往返航行,试问该船有无可能在上海至武汉航行途中,经过某一地点的时刻恰好是该船由武汉驶往上海途中经过该地点的时刻(不考虑日期),如有可能,这种情况共有几处?若以正常航班计算,第一处和最后一处分别在哪些航段?
思路点拨

(1)由客轮运动时刻表可以查出南通到南京的距离和上行船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下行船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据此即可求出江水在这一段的平均速度.

(2)若上海至武汉的(上行的)“江汉轮在航行途中的某处遇到由武汉开往上海的(下行的)“江汉轮,则表明该船在由武汉返回上海时也会在某日的同一时刻经过这一位置.因此,该船在上海至武汉的全部航程中,遇到几条下行的江汉轮,就表明有几处是该船在上行和下行中同一时刻(不考虑日期)通过的地点.

答案:

(1)设南京至南通段长江的水流平均速度为v0,而该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为v,以s表示南京至南通的航线长度,由表中可查得

s264km

t上和t下分别表示江汉轮上行和下行通过这段航程的时间,查表有

t上=3100—1810—020123012.5h

t下=2950—1930(020010020)9309.5h

船上行时,航速为(vv0),则有

s(vv0)t

船下行时,航速为(vv0),则有

s(vv0)t

由上两式解得

(2)由上分析知,若两地之间上行船和下行船有交叉的时间,则在这段航线中必有一地为上行船和下行船的相遇之处,即上行船过这一位置的时刻也就是它下行返回时经过这一位置的时刻(不考虑日期).由航行时刻表中可以查出,这样的位置共有五处,这五处分别位于:上海——南通段、江阴——泰州段、羌湖——铜陵段、安庆——九江段、黄石——鄂州段.

对于上行船能与五条下行船相遇的情景,还可以借助于图像来理解,为使问题简化,可略去船在途中各站的停靠时间,并假定船的上行(或下行)的速度大小是保持不变的.如图表示船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

图中实线表示由上海至武汉的某一江汉轮的位置时间关系,长画虚线则表示若干下行船的位置时间关系,图中的ABCDE五点就是上行船与各下行船的相遇点.可见这条上行船在全航程中将与五条下行船相遇.

速度问题四

如图所示,静止的传送带上有一木块正在匀速下滑,当传送带突然向下开动时,木块滑到底部所需时间t与传送带始终静止不动所需时间t0相比是( )
   Att0

Btt0

Ctt0

DAB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思路点拨

设木块原来在传送带上匀速下滑的速度为v0,又设传送带突然向下开动后传送带突然获得的速度为v.则若v0 v,即使传送带突然运动后,传送带的速度仍小于木块的速度,则木块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仍然是向下,木块受到传送带的摩擦力仍为方向沿传送带向上的滑动摩擦力,且此摩擦力的大小不变,即木块受力情况和传送带原来静止时的受力情况相同,则木块将仍以原速度v0继续匀速下滑.木块滑至底部所需的时间不变,即tt0

v0v,即传送带突然运动后,传送带的速度大于木块的速度,则木块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向上,木块受到传送带的摩擦力的方向将改为向下,由此木块将加速下滑,而木块滑至底部所需的时间将会缩短,即tt0

答案D

引申拓展

本题所述木块与传送带问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关于它,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它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相反.所以,传送带不动时,木块相对于传送带向下运动,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沿传送带向上;传送带也向下运动时,若传送带的速度小于木块的速度,则木块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仍然是向下,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仍然是沿传送带向上;若传送带向下运动的速度大于木块运动的速度,则木块相对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是向上,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沿传送带向下.

其二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正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情况有关而与两相对滑动的物体间的相对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所以在上述的几种情况下,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相等的.

速度问题五

小华在假期探望外祖母,他乘坐火车时发现,每经过铁轨接头处,车身都要振动一次,他还发现,火车进山洞前的一瞬间要鸣笛一次。小华恰好坐在车尾,从听到笛声到车尾出洞,小华共数出84次车身振动,所用的时间是1min45s。若车身总长175m,每节铁轨长12.5m,山洞的长度是多少?当时火车的速度是多少?(设火车一直匀速直线行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解:1min45s105s

车速

设车身长为l,山洞长为L

小华听到笛声时,车进洞距离为l',笛声传播距离为ll'

所用时间为

于是有

代入数据,得:l'= .

小华从听到笛声到火车车尾出洞,行驶的距离为lLl'v×105s

代入数据,得:L880m

速度问题六

1.某人上午800从起点出发,途径三个不同的路段,先是上坡路,然后是较平直的路,最后是一段下坡路,三路段的长度均相同,在三个路段上的平均行驶速度之比为123,此人中午1200正好到达终点.则上午1000时他行进在(
A.上坡路段 B.平直路段 C.下坡路段 D.无法判断
思路点拨

s表示每段路的长度,以t1t2t3分别表示该人先后通过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以v1v2v3分别表示该人通过三段路对应的平均速度,则依题述条件可得

说明上10时,该人还在上坡路段行进

答案A

2.公路路边每隔1km有一个里程碑,标明公路起点到此碑的距离,单位是km。设计一种方法,利用里程碑和手表测量自行车以中等速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并给出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以kmh为单位。为了减少测量中的误差,请你至少提出两点注意事项。

答:在自行车行驶过程中,选定一段比较平整的公路,先记下经过某一里程碑的时刻t1和里程碑的标数L1,匀速行驶几km之后,记下经过另一里程碑的时刻t2和里程碑的标数L2t1t2均以秒计),则自行车行驶的速度为:

为了减少误差,要做到:

(1)车行速度稳定后才能记录t1L1

(2)使用有秒针的指针式手表或可以读秒的数字式手表。

(3)行驶距离应为几千米,不能太短或太长。

width="300px"
郭鹏

2011年高考最可能考的14个考点


2011年高考数学最可能考的十四个考点

——直击高频考点 预测命题动向 押猜高考试题 点评精准到位

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441000王勇

高频考点1 集合与简易逻辑

命题动向

集合与简易逻辑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基础,是中学数学四大符号表述系统之一.本知识板块在近年高考命题中有以下特点:

1)对集合运算、集合有关术语与符号、在集合问题中逆求参数值问题、集合的简单应用、命题真假的判定、四种命题间的关系、充要条件的判定等基础知识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一般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2)以函数与方程、三角函数、不等式、向量、圆锥曲线等知识为内核,以集合语言和符号语言为外在表现形式,结合简易逻辑知识考查数学思想与方法,多以解答题形式出现,这类题往往具有“稳中求新”、“稳中求活”等特点.

押猜题1

对于集合,定义.设,则( )

A. B. C. D.

解析 由题意,.故选D.

点评 本题是一道信息迁移题,弄懂的本质含义并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是正确求解的关键.

押猜题2

已知命题不等式的解集为;命题在三角形中,成立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则( )

AB为真

C为假 D

解析 依题意,由解得所以命题正确;在三角形中, 所以命题是假命题.故选A.

点评 本题以命题真假的判断为载体,考查解不等式和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值得考生细细品味.

高频考点2 函数

命题动向

函数既是高中数学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又是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还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工具,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考查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考查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既有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的中低档试题,也有以解答题形式出现的中高档试题,更有以综合了函数、导数、不等式、数列而出现的压轴题.在试卷中往往是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函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函数的综合应用.

押猜题3

已知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且对于任意的R都有若当时,则有( )

A B

C D

解析 的最小正周期为4.因为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则 因为当时,为增函数,故故选A.

点评 本题集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等于一体考查,是高考命题者惯用的手法,充分体现了高考选择题的“小、巧、精、活”的特点,是一道难得的好题.

押猜题4

(理)已知函数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2)若当时(其中),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3)若关于的方程在区间上恰好有两个相异的实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析 因为所以

1)令,所以的单调增区间为

所以的单调减区间为

2)令函数上是连续的,又所以,当时,的最大值为

时,若使恒成立,则

3)原问题可转化为:方程在区间上恰好有两个相异的实根.

解得:

时,在区间上单调递减,

时,在区间上单调递增.

处连续,

时,的最大值是的最小值是

在区间上方程恰好有两个相异的实根时,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点评 本题考查导数在研究函数性质,不等式恒成立,参数取值范围等方面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导数的工具和传接作用.作为一道代数推理题,往往处在“把关题”或“压轴题”的位置,具有较好的区分和选拔功能.

(文)已知函数与函数互为反函数,且函数与函数也互为反函数,若,则=( )

A0 B1 C D

解析 求得函数的反函数为又函数与函数也互为反函数,所以 故选C.

点评 本题是以“年份”为背景的代数推理题,挖掘出是解题的关键,是推理的基础,结合累加法和反函数的有关知识可使问题圆满解决.此题对文科考生而言有相当的难度.

高频考点3 数列

命题动向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它蕴含着高中数学的四大思想及累加(乘)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裂项相消法等基本数学方法;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的分值约占全卷的10~15%,其中对等差与等比数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高考对数列知识的考查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关于两个特殊数列的考查,主要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以及前项和公式等,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难度不大,属于中低档题;

2)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偶尔结合递推数列、数学归纳法、函数方程、不等式与导数等知识考查,以最值与参数问题、恒成立问题、不等式证明等题型出现,一般难度比较大,多为压轴题,并强调分类讨论与整合、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的灵活运用;

3)数列类创新问题,命题形式灵活,新定义型、类比型和探索型等创新题均有出现,既可能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也可能以压轴题形式出现.

押猜题5

已知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且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解析 依题意得解得所以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将简单对数不等式的解法融入其中考查体现了学科内知识的交汇性.

押猜题6

(理)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满足:求证:

3)求证:

解析1)当时,

两式相减得:

可得,

2)①当时,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当时,不等式成立,即那么,当时,

所以当时,不等式也成立.

根据①、②可知,当时,

3)设

函数上单调递减,

时,

点评 本题是数列、数学归纳法、函数、不等式等的大型综合题,衔接自然,叙述流畅,毫无拼凑的痕迹,情景新颖,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入口较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读题能力,一定的等价变形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和数学灵气.该题已达到高考压轴题的水准.

(文)已知函数对任意实数都满足:

1)当N*时,求的表达式;

2)设N*),是数列的前项的和,求证:

3)设N*),设数列的前项的和为,试比较6的大小.

解析1

N*),

是以为首项,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N*).

2

①-②得:

N*,

3

N*,

点评 本题是函数与数列的交汇综合题,体现了在知识交汇点处设计试题的高考命题思想.其中第(1)问所用的“赋值法”,第(2)问所用的“错位相减法”,第(3)问所用的“裂项相消法”等是高考必考的重要方法和技巧.

高频考点4 三角函数

命题动向

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斜三角形.全国各地高考都很重视对三角函数的考查,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概念、恒等变换、图象和性质、解斜三角形.

解斜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研究的主体内容,是教学大纲要求熟练掌握的重点知识,也是高考常考的题型之一,支撑这一知识板块的核心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通过对近年高考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考一般以直接解斜三角形或者以平面向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实际生活等问题为载体考查这一问题.高考对考生应用正弦、余弦定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考查考生是否能通过对正弦、余弦定理变形技巧的熟练掌握,实现边角转换;其二是在解斜三角形问题中,考查考生能否根据题目的条件,实现正弦、余弦定理的优化选择,得到最佳解答.

押猜题7

关于函数有下列命题:

①其表达式可写成

②直线是函数图象的一条对称轴;

③函数的图象可由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

④存在,使得恒成立.

其中正确的命题序号是_________.(将你认为正确的命题序号都填上)

解析 对于

而对于则有所以①错误;因为所以②正确; 的图象是由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的,所以③错误;因为是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取所以④正确.故应填②④.

点评 本题给出多个命题,要求答题者对每个备选命题判断其真伪性,填写满足要求的命题序号.这是近年出现的新题型,属于选择题中的多选题,排除了“唯一性”中“猜”的成份,多个结论的开放加大了问题的难度,必须对每个备选命题逐一研究其真伪性,才能探索出正确答案,这类题型考查容量大,多选或少选一个全题皆错.

押猜题8

中,分别为角的对边,若,且.

(1)求角的度数;

(2)当时,求边长和角的大小.

解析 (1)

.

,就是..

2,即.

中,由余弦定理,得

,即.

由①、②解得,或.

时,由正弦定理得

时,.

综上,.

点评 本题是一道用平面向量“包装”的三角题,考查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其中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等的参与,给本题增色添彩.本题难易适中,能有效稳定考生的考试情绪,吊起考生的解题胃口.

高频考点5 平面向量

命题动向

平面向量主要包括:平面向量的概念、平面向量的加减运算、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运算、数量积及非零向量的平行与垂直等.平面向量的加减运算将平面向量与平面几何联系起来;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是平面向量坐标表示的基础,它揭示了平面向量的基本结构;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将平面向量的运算代数化,实现了数与形的紧密结合.平面向量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际,是高中数学中的知识工具,应该给予重视.

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的命题热点是:向量加减法的坐标运算;向量加减法的几何表示;实数与向量的数乘的基本运算;实数与向量积的坐标运算.

押猜题9

已知的外接圆的圆心为,且 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解析的外接圆的半径为R

由已知得所以

所以

所以故选D.

点评 涉及三角形中的向量的数量积问题,常常可以考虑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解决.

押猜题10

已知向量满足若映射则在映射下,向量(其中的原象的模为________.

解析则由题意,得解得

故应填

点评 本题考查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和三角变换的基本技能,其中映射的参与使本题显得新颖别致,韵味十足.

高频考点6 不等式

命题动向

不等式是解决初等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它既可以解决函数、方程等方面的问题,又经常同函数、方程相结合来解决代数、几何及各实际应用领域中的问题.在高考注重改革和创新的今天,对不等式应用的考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高考卷中,不等式应用越来越普遍地渗透到考题之中,既可以通过小题考查不等式基础知识和基本公式的应用,也可以在大题、压轴题中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押猜题11

以下不等式:①;②;③;④中恒成立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对于①,由

对于②,由恒成立;

对于③,

因此

对于④,由

恒成立.

因此,不等式②④恒成立.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不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是一道中规中矩,注重通性通法的基础题.

高频考点7 直线和圆的方程

命题动向

直线在高考中的考查热点之一是与直线有关的基本概念(如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截距、夹角、到角、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等)与基本公式(如过两点的斜率公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等),二是求不同条件下的直线方程.

近几年高考对圆的考查有以下几种形式:

考查位置关系,重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考查求解圆的方程;利用圆的参数方程求最值或范围问题.在以解析几何问题为主的大题中圆与直线及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这类试题所考查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有: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及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

线性规划的考查特点:一是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将直线方程、不等式、最值等内容融为一体,考查线性规划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二是将线性规划与实际生活或其他知识结合而命制试题,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押猜题12

若直线与圆交于N两点,且N关于直线对称,动点在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内部及边界上运动,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解析 由题意可知直线与直线垂直,所以,由题意知圆心在直线上,可求得.则不等式组即为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的几何意义是点与平面区域上的点的连线的斜率.所以的取值范围为: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两直线垂直时其斜率关系的应用,线性规划的运用.运用“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将位置关系转化为求斜率范围的问题.

高频考点8 圆锥曲线

命题动向

根据2010年的《考试大纲》,并结合近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重点突出.从考查的形式看,常常为1道选择题或填空题,1道解答题;从考查的内容看,常常重视考查几个方面:一是圆锥曲线的基本概念、标准方程、几何性质等基础知识;二是曲线的方程与轨迹,虽然对这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三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及其综合性问题,这类问题常常是视角别致,情境新颖,且常常与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圆等知识相交汇,形成综合性问题,多涉及圆锥曲线中的定值问题、最值问题、范围问题等,用来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考查的难度看,题目多以中档题为主,也不排除高档题.

押猜题13

已知椭圆和双曲线有相同的焦点,以线段为边作正,若椭圆与双曲线的一个交点恰好是的中点,设椭圆和双曲线的离心率分别为·等于( )

A5 B4 C3 D2

解析 设椭圆和双曲线的焦点坐标为

是正三角形,

由椭圆的定义,得

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于是,故选D.

点评 本题将椭圆与双曲线结合起来命题,以椭圆与双曲线有相同的焦点为桥梁,以椭圆与双曲线的第一定义为解题工具,去计算它们的离心率.高考在设计圆锥曲线的客观题时,一般都是小型综合题,命题的基本方向是:挖掘图形中的几何背景,回归圆锥曲线的第一、第二定义,考查准线方程和离心率的大小或范围.

押猜题14

如图,抛物线的焦点为的其准线上一点,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令是坐标原点,是准线轴的交点.

1)当时,求直线的斜率;

2)设分别表示的面积,当时,求的取值范围.

解析1,

把②两边平方得

代入上式得

③代入①得

解之得

设直线的方程为则由

消去并整理得

根据韦达定理得

从而有

由于

解得即直线的斜率为

2)设直线的倾斜角为,根据对称性只需研究是锐角的情形,不妨设是锐角,则

从而

根据(1)知,

下面证明是增函数.

任取,

,

函数上是增函数.

由于

从而

因此,的取值范围是

点评 解析几何的主干知识,一是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二是圆锥曲线性质的应用,还有就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探究.本题借助于几何元素,最终将问题转化成了函数与不等式问题,充分彰显了解析几何的精髓——数形结合.

高频考点9 立体几何

命题动向

空间直线和平面是立体几何的主体内容,包括线线平行、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线线垂直、线面垂直与面面垂直之间的相互转化;空间角和空间距离等,它们是历届高考的重点.高考对这些内容的考查形式大致稳定,一般为12个选择题、填空题和1个解答题,选择题、填空题往往对考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创新性提出一定的要求;而解答题一般难度不大,考查空间想象能力.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卷,立体几何板块多以棱柱、棱锥、球等规则几何体为载体,考查空间线面关系的判断与证明、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体积与表面积的计算等,同时结合探索型创新题、动态型创新题等进行综合考查.

押猜题15

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1,过点作平面的垂线,垂足为点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点的中心 B的长为

C的延长线经过点 D.直线所成的角为

解析 连接于点,则易知点共线,因为斜线则有射影是正三角形,则的中心;由等体积法易求得的长为;连接易证平面C说法正确;直线所成的角为所以直线所成的角为是错误的.故选D.

点评 本题以正方体为载体考查空间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空间距离、空间角的计算问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极具思考性和挑战性,可充当“小鬼把门”的重要角色.

押猜题16

在半径为的球内有一内接正三棱锥,它的底面三个顶点恰好都在同一个大圆上,一个动点从三棱锥的一个顶点出发沿球面运动,经过其余三点后返回,则经过的最短路程是( )

A.R B.R C. R D. R

解析 如图,沿球面距离运动其距离最短,最短距离为

=.故选B.

点评 本题以球的组合体为命题背景,设置球面距离问题,属于一道创新题.命题的创意是以三棱锥内接于球来设计位置关系,以动点在球面上的运动来考查球面距离的计算.理解球面距离的概念和掌握计算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基本要求,这里,球面距离是球面上经过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间的一段劣弧的长度,计算公式是(其中,是球面上两点与球心的张角,是球的半径).

押猜题17

如图,已知四棱锥的底面是直角梯形,平面平面的中点,于点

1)试探求直线的位置关系;

2)点为直线上的一点,当点在何位置时有平面

3)判定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解析1

下面给出证明:的中点,平面平面,平面平面

平面

平面

在梯形中,可得

,即

平面

平面

2)取的中点,连接由于

所以平面故当点的中点时,平面

3)平面平面

下面给出证明:取的中点,连接

,且平面平面

平面

平面平面平面

由①、②可知平面

连接则由

得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平面.

平面平面平面

点评 此类题目是当今高考考查立体几何最常见的题型,以柱体或锥体或球体或不规则的几何体为载体设问,主要考查空间平行、垂直等位置关系或空间角、空间距离等数量关系,既可用传统方法解决,也可用向量方法征服,要求学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选择解答方法.本题将第(1)问及第(3)问设计为探索性问题,将第(2)问设计为动态探究性问题顺应高考潮流,敬请特别关注.

高频考点10 排列、组合和概率

命题动向

1.排列、组合是进一步学习概率统计、组合论的基础,纵观全国各地的数学试题,几乎都有12道排列、组合的实际应用问题或是以排列、组合为载体的概率问题出现.多数试题的难度与课本习题难度相当,但也有难度较大的试题作为选择题、填空题的把关题,这些题目背景新颖,解法灵活,具有较强的选拔功能.

2.高考对二项式定理的考查,主要在应用方面出招,如用二项式定理证明不等式等.

3.求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试题主要考查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出题方向多集中在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的概率、对立事件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五个基本概率类型上,且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

4.随机事件的概率问题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逆向思维等.概率统计为人们处理实际的数据信息,分析、把握随机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也丰富、完善了中学数学的思想方法体系,进一步拓宽了概率知识的应用空间.因此,合理选择解题方法是快速解答概率问题的有效手段.

押猜题18

小张正在玩“QQ农场”游戏,他计划从仓库里的玉米、土豆、茄子、辣椒、胡萝卜这5种种子中选出4种分别种植在四块不同的空地上(一块空地只能种植一种作物),若小张已决定在第一块空地上种茄子或辣椒,则不同的种植方案共有( )

A36B48C60D64

解析 依题意分两类:①茄子与辣椒只有一种被选中,则不同的种植方案种数为②茄子与辣椒都被选中,则不同的种值方案种数为,故不同的种值方案共有48.故选B.

点评 在处理有关计数问题时,应当注意结合题目进行恰当地分类或分步,再结合有关排列组合知识将问题解决.

押猜题19

已知那么二项式的展开式中常数项为_______.

解析可得所以可得的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为所求的常数项为故应填

点评 本题考查二项展开式的系数和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是“赋值法”,即对赋予特殊值即可.另外,本题对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及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的考查也相当充分.

高频考点11 概率与统计(仅限理科)

命题动向

从近年高考来看,数学试卷中有关“概率与统计”的试题有如下特点:

1.重点突出.事件的概率着眼于随机现象的局部问题,而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期望与方差则着眼于随机现象的整体和全局问题.今年高考试卷的考查重点仍然是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与方差,并且大多安排在解答题的位置上.

2.情境新颖.设计新颖的试题情境,既体现了数学试题源于生活、趣味性强、时代气息浓厚、人文特点鲜明的特点,又可以给考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给更优秀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这些题目都源于生活,对考生具有亲和力.

3.注重整合.“概率与统计”是大学统计学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每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如何将它们与传统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预计今年的高考试题会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4.重视教材.概率统计试题通常是通过改编课本原题,对其中的基础知识重新组合、变式和拓展,从而加工为一道立意高、情境新、设问巧、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贴近学生实际的试题.

5.特别要注意的是高考多以“正态分布”相关内容为题材设计试题.正态分布的命题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知识有两种基本类型:①利用给出的标准正态分布表或题设条件中的概率,求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的概率;②利用正态分布密度曲线,根据密度曲线的性质,求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的概率.

押猜题20

袋子中分别装有若干个质地均匀大小相同的红球和白球,从中摸出一个球,得到红球的概率是,从中摸出一个球,得到红球的概率为.

1)若两个袋子中的球数之比为13,将中的球混装在一起后,从中摸出一个球,得到红球的概率是,求的值

2)从中有放回地摸球,每次摸出一个,若累计3次摸到红球即停止,最多摸球5次,5内(含5次)不论是否有3次摸到红球都停止摸球,记5次之内(含5次)摸到红球的次数为随机变量,求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解析 1两个袋子中的球数之比为13设袋子中有个球,则袋子中有个球.由于从中摸出一个红球的概率是,从中摸出一个红球的概率为袋子中有个红球,袋子中有个红球.中的球混装在一起后,共有红球个,.

2)随机变量的取值为0123.

.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是

0

1

2

3

P

的数学期望.

点评 本题考查概率、期望的相关知识,处理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三点:①分析要准确,找出随机变量可能的取值,不能多也不能少;②公式记忆要准确;③计算要准确.

高频考点 统计(侧重文科)

命题动向

从近年高考来看,数学试卷中有关“统计”的试题有如下特点:

1.情境新颖.设计新颖的试题情境,既体现了数学试题源于生活、趣味性强、时代气息浓厚、人文特点鲜明的特点,又可以给考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给更优秀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这些题目都源于生活,对考生具有亲和力.

2.注重整合.“统计”是大学统计学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每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如何将它们与传统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预计今年的高考试题会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3.重视教材.统计试题通常是通过改编课本原题,对其中的基础知识重新组合、变式和拓展,从而加工为一道立意高、情境新、设问巧、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贴近学生实际的试题.

4.特别要注意的是以“抽样方法”相关内容为题材设计试题,已成为部分省命题的载体.

押猜题21

经问卷调查,某班学生对摄影分别执“喜欢”、“不喜欢”和“一般”三种态度,其中执“一般”态度的比“不喜欢”态度的多12人,按分层抽样方法从全班选出部分学生座谈摄影,如果选出的有5位“喜欢”摄影的同学、1位“不喜欢”摄影的同学和3位执“一般”态度的同学,那么全班学生中“喜欢”摄影的比全班人数的一半还多________.

解析 设班里学生对摄影“喜欢”的有人,“一般”的有人,“不喜欢”的有人,则

全班共有学生(),又().

“喜欢”摄影的人数比全班人数的一半还多3.故应填3.

点评 本题考查分层抽样中的有关计算,抓住“抽样比”是关键.此类问题是高考文科数学经常涉及的考点,不容忽视.

高频考点12 极限

命题动向

数学归纳法是中学数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届高考的常考点,其命题形式比较灵活,若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主要考查的是数学归纳法的实质以及求证要点;若以解答题形式出现,常与数列、不等式、函数等综合考查,可用“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解答,属于中高档题,甚至可能以压轴题的形式考查.

极限包括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两类,是近年高考的常考点,多考查“极限的求法”、“已知极限值,逆求参数值或范围”、“函数连续性问题(函数极限)”、“函数连续性与数列极限结合问题”等,可能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偶尔以解答题某一小问的形式出现,一般属于中低档题.

押猜题21

已知是虚数单位,且函数R上连续,则实数等于________.

解析 若函数R上连续,则函数在处的左极限等于右极限.因为所以应有所以故应填4.

点评 本题在复数代数运算的基础上,根据连续函数的定义和左右极限相等即可得到关于的方程,问题便迎刃而解.

高频考点13 导数

命题动向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有关导数应用的试题所占的比重都很大,且大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导数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导数可以实现函数与不等式、方程、解析几何等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查.求解导数应用方面的试题渗透着各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化等思想,所以导数的应用是高考的一个热点,在复习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押猜题22

(理)已知函数R).

1)我们称使0成立的为函数的零点.证明:当时,函数只有一个零点;

2)若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析 1)当时,,其定义域为(0+∞),

0,解得,故.时,;当, .所以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在区间上单调递减,当时,函数取得最大值,即故函数只有一个零点.

2)因为,其定义域为(0+∞),所以.

时,在区间(0+∞)上为增函数,不合题意.

时,等价于,此时的单调减区间为(+∞.依题意,得解之得

时,等价于

此时的单调减区间为依题意得解之得

综上所述,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点评 本题是函数的综合题,考查了函数及其性质、导数及其应用、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导数是研究函数性质的有力工具,在探讨极值、单调性、不等式等有关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导数的工具作用.第(2)问将问题转化为二次不等式问题,涉及到对参数分类讨论,此类试题的解法一定要熟练掌握.

(文)已知函数有两个极值点且直线与曲线相切于.

1)求

2)求函数的解析式;

3)当为整数时,求过点和曲线相切于一异于点的直线方程.

解析1)设直线与曲线相切于点.

有两个极值点

于是

从而

2)由(1)可知注意到为切点,

由③求得由①②联立知

时,;当时,

3)由(2)知当为整数时,符合条件,此时点坐标为设过的直线相切于另一点

由④⑤及可知:

再联立⑥可知

此时故所求切线方程为: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导数的工具性和传接性.第(1)问抓住两个极值点是方程的两个根即可;第(2)问注意区分“过某点的切线”和“在某点处的切线”是正确求解的前提;第(3)问注意新增的限制条件再按第(2)问的思路推理即可.此题符合考试大纲导数部分对文科考生的要求.

高频考点14 复数(仅限理科)

命题动向

从近几年高考发展趋势来看,高考对复数的考查基本稳定,主要集中在对复数的基本概念、四则运算等方面的考查,命题形式多为选择题、填空题,分值为5分,总体难度不大,所有理科考生志在必得.

押猜题23

已知是复数,定义复数的一种运算“”为:

,则复数( )

A. B. C. D.条件不够,无法求出

解析1)当时,,所以,但这时,这与相矛盾,故.

2)当时,,所以,并且这时,符合条件所以.故选B.

点评 复数在高考中虽然要求不高,一般以简单题出现,但其考查方式却十分灵活,对复数的有关概念、代数运算等内容往往会以多种形式进行考查.本题以迁移题的形式,对复数的模以及基本运算进行了考查.

改写高考命运的最后20

老师教诲 语重心长

家长期待 催人奋进

名师支招 传经送宝

敢于亮剑 笑傲江湖

1.重视课本,把基础落到实处

尽管当前高考数学试卷不再刻意追求知识点的覆盖面,但凡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在复习时一个都不能遗漏.况且,某个知识点,连续几年不考的概率很小.从历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数学试题中可以明显看出,选择题1~6题属于送分题,主要是考查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计算等,所以第一阶段的复习,必须扎根于课本,回到基础中去,对课本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定理、公理、公式等进行梳理,要理清知识发生的本原(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等),考生要注意从学科整体意义上建构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如“三个二次”的关系等.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上,这一阶段所做的题目要基本,但也要注意知识之间适当的综合,比如复习集合,不能停留在高一新课讲授时的题目水平上,应该适度地选做一些与其他知识综合的题目,可以选做近几年来高考中以集合为背景的题目.

2.注重提炼通性通法,熟练掌握数学模式题的通用解法

从高考数学试题中可以明显看出,高考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通性通法的考查.所谓通性通法,是指具有某些规律性和普遍意义的常规解题模式和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现在高考比较重视的就是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和相关的知识.例如,将直线方程代入圆锥曲线方程,整理成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根与系数的关系、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等可以编制出很多精彩的试题.这些问题考查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这种通性通法在高中数学中是很多的,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求最值的一般方法:配方、作图、截段等.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对这些普遍性的东西不断地进行概括总结,不断地在具体解题中细心体会.

现在的高考命题的一个原则就是淡化特殊技巧,考生在复习中千万不要去刻意追求一些解题的特殊技巧,尽管一些数学题目有多种解法,有的甚至有几十种解法,但这些解法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通用解法也就一两种而已,更多的是针对这个题目的专用解法,这些解法作为兴趣爱好去欣赏是可以的,但在高考复习中却不能把它当作重点.

数学属于思考型的学科,在数学的学习和解题过程中理性思维起主导作用,考生在复习时要更多地注重“一题多变”(类比、拓展、延伸)、“一题多用”(即用同一个问题做不同的事情)和“多题归一”(所谓“一”就是具有普遍意义和广泛迁移性的、“含金量”较高的那些策略性知识),更多地注重思考题目的“核心”是什么,从题目中“提炼”反映数学本质的东西.掌握好数学模式题的通用方法.

3.注意在做题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做题

所谓基本思想方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学数学应掌握的主要的四类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化归)思想;二是应掌握的常用数学方法,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逻辑学中的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类比法、归纳法、穷举法等;第二类是中学数学的一般方法,如代入法、图象法、比较法和数学归纳法等;第三类是中学数学的特殊方法,主要是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参数法及向量法等.而这些基本思想是蕴含在具体的题目中的,考生需不断地通过这些例题和习题进行“提炼”和“概括”,仔细体会,认真思考,在不断地思考体会中把这些思想方法进行内化,转换为自己的能力,反过来用这些思想方法指导解题,在不断的反复中把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融为一体,使自己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突出重点,加大对主干知识的复习力度

高考突出的考查点是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因此考生在复习中要加大对这些知识点的复习力度.从全国各地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发现,高考试题几乎都是以函数、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圆锥曲线、空间线面关系及其计算、概率统计这几个主干知识点为中心展开的,高考命题体现“对重点知识的考查要保持较高的比例,并达到必要的深度”这一命题思想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

5.学后而思,思后再学,学思结合

考生要养成“学后而思,思后再学,学思结合”的良好习惯.有的考生做了很多题目,却仍然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甚至举三不能反一,其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思考、总结的习惯,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却不知为什么不足.

数学试题的命题形式和知识背景可以千变万化,而其中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却往往是相通的.一个数学题目的解答或许相当冗长,但除去具体的推理和运算,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却往往就那么一两种,把握了它,就抓住了解题的方向和关键.这就需要考生经常去思考、总结.事实上,只有考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对知识进行提炼和归纳,学到的知识才能保持长久.如果考生“学而不思”,则知识和能力就难以内化,也就降低了数学复习的实效.

6.注意运算能力的提高

虽然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考查是全方位的,但作为考生来说考试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是运算能力,许多考生“会而不对”,主要是过多的运算错误造成的,从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可以看出,整套试卷不用计算就能解决的题目很少,甚至基本没有,这说明影响考生高考数学成绩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运算能力,而运算能力是靠长期的练习形成的,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时刻把运算能力的提高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7.加强答题的规范化的练习

考生在考试中“对而不全”是影响其考试成绩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这个问题在相当一部分的考生中有个错误的认识:平时无关大局,在考场上注意就可以了.其不知进入高考考场后,就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了,平时书写不认真,答题不规范的各种不良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反映到了答卷之中,因此中间因逻辑缺陷、概念错误或缺少关键步骤等失分也就在所难免了.良好的习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一种自然行为,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千万要注意对每道题目都要规范解答,始终把良好的复习习惯放在复习的每一个环节中.

8.建立两个试题集

一是错题集:从错误中学习到正确的知识,是学习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建立一个错题集,平时经常看看,确定掌握好的,今后不再犯的错解,就做出标记.建立这样的一个错题集,到邻近高考的时候常犯的错误也就不多了,剩下的一些常犯错误就是高考冲刺时查漏补缺的主要目标,才能真正提高高考冲刺的效率,为高考的成功奠定必要的基石;二是试卷详解集:在高三接近一年的复习中,各类考试至少也有20次,每次考试后的试卷除了订正错误,认真总结考试的得失外,还要把整个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做出详细的解答,标出解答题的评分标准,把这些试卷妥善保管,这些试卷在最后的高考冲刺阶段是考生最重要的,最贴合考生实际的全面回顾高考考点和查漏补缺的宝贵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成功.

迎考应考“三字经”

考期近,树信心,调状态,入佳境。文具齐,莫少了,

准考证,莫忘了。视考场,如课堂,视高考,如平常。

开考卷,填名号,览考题,定计谋。先做易,后做难,

先解简,后解繁。题看清,字写正,文规范,图标准。

试题易,不大意,我觉易,人皆易。试题难,莫心烦,

我觉难,大家难。答题毕,再复审,查仔细,务冷静。

铃声响,出考场,不议题,不算账。胜不骄,败不馁,

三字经,要牢记。饭吃好,觉睡香,待来日,打胜仗。

迎考应考“四字歌”

应试策略 应该学习 发挥水平 实现目的

准考证件 钢笔铅笔 橡皮墨水 一应带齐

做好准备 提前到场 准时进场 从容有余

上场不慌 平心静气 默静深吸 稳定情绪

接到卷子 仔细审题 看清要求 弄清题意

条件结论 图形数据 大致浏览 心中有底

解题顺序 后难先易 稳扎稳打 胸有全局

旁若无人 专心答题 易戒粗心 最恨泄气

如有时间 检验第一 出场之后 抓紧休息

至于成绩 不必在意 待到秋时 金榜定题

十年砺剑数日策马闯雄关,一朝试锋六月扬眉传佳音

width="300px"
郭鹏

谈谈数学考前的建议


方法一、调理大脑思绪,提前进入数学情境

考前要摒弃杂念,排除干扰思绪,使大脑处于“空白”状态,创设数学情境,进而酝酿数学思维,提前进入“角色”,通过清点用具、暗示重要知识和方法、提醒常见解题误区和自己易出现的错误等,进行针对性的自我安慰,从而减轻压力,轻装上阵,稳定情绪、增强信心,使思维单一化、数学化、以平稳自信、积极主动的心态准备应考。

方法二、“内紧外松”,集中注意,消除焦虑怯场

集中注意力是考试成功的保证,一定的神经亢奋和紧张,能加速神经联系,有益于积极思维,要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积极,这叫内紧,但紧张程度过重,则会走向反面,形成怯场,产生焦虑,抑制思维,所以又要清醒愉快,放得开,这叫外松。

方法三、沉着应战,确保旗开得胜,以利振奋精神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考试的心理角度来说,这确实是很有道理的,拿到试题后,不要急于求成、立即下手解题,而应通览一遍整套试题,摸透题情,然后稳操一两个易题熟题,让自己产生“旗开得胜”的快意,从而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以振奋精神,鼓舞信心,很快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即发挥心理学所谓的“门坎效应”,之后做一题得一题,不断产生正激励,稳拿中低,见机攀高。

方法四、“六先六后”,因人因卷制宜

在通览全卷,将简单题顺手完成的情况下,情绪趋于稳定,情境趋于单一,大脑趋于亢奋,思维趋于积极,之后便是发挥临场解题能力的黄金季节了,这时,考生可依自己的解题习惯和基本功,结合整套试题结构,选择执行“六先六后”的战术原则。

1.先易后难。就是先做简单题,再做综合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果断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也要注意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力求有效,不能走马观花,有难就退,伤害解题情绪。

2.先熟后生。通览全卷,可以得到许多有利的积极因素,也会看到一些不利之处,对后者,不要惊慌失措,应想到试题偏难对所有考生也难,通过这种暗示,确保情绪稳定,对全卷整体把握之后,就可实施先熟后生的方法,即先做那些内容掌握比较到家、题型结构比较熟悉、解题思路比较清晰的题目。这样,在拿下熟题的同时,可以使思维流畅、超常发挥,达到拿下中高档题目的目的。

3.先同后异。先做同科同类型的题目,思考比较集中,知识和方法的沟通比较容易,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益。高考题一般要求较快地进行“兴奋灶” 的转移,而“先同后异”,可以避免“兴奋灶”过急、过频的跳跃,从而减轻大脑负担,保持有效精力,4.先小后大。小题一般是信息量少、运算量小,易于把握,不要轻易放过,应争取在大题之前尽快解决,从而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基矗5.先点后面。近年的高考数学解答题多呈现为多问渐难式的 “梯度题”,解答时不必一气审到底,应走一步解决一步,而前面问题的解决又为后面问题准备了思维基础和解题条件,所以要步步为营,由点到面6.先高后低。即在考试的后半段时间,要注重时间效益,如估计两题都会做,则先做高分题;估计两题都不易,则先就高分题实施“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时间不足前提下的得分。

方法五、一“慢”一“快”,相得益彰

有些考生只知道考场上一味地要快,结果题意未清,条件未全,便急于解答,岂不知欲速则不达,结果是思维受阻或进入死胡同,导致失败。应该说,审题要慢,解答要快。审题是整个解题过程的“基础工程”,题目本身是“怎样解题”的信息源,必须充分搞清题意,综合所有条件,提炼全部线索,形成整体认识,为形成解题思路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而思路一旦形成,则可尽量快速完成。

方法六、确保运算准确,立足一次成功

数学高考题的容量在120分钟时间内完成大小26个题,时间很紧张,不允许做大量细致的解后检验,所以要尽量准确运算(关键步骤,力求准确,宁慢勿快),立足一次成功。解题速度是建立在解题准确度基础上,更何况数学题的中间数据常常不但从“数量”上,而且从“性质”上影响着后继各步的解答。所以,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要稳扎稳打,层层有据,步步准确,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丢掉准确度,甚至丢掉重要的得分步骤,假如速度与准确不可兼得的说,就只好舍快求对了,因为解答不对,再快也无意义。 方法七、讲求规范书写,力争既对又全

方法七、不但会而且要对、对且全,全而规范

考试的又一个特点是以卷面为唯一依据。这就要求不但会而且要对、对且全,全而规范。会而不对,令人惋惜;对而不全,得分不高;表述不规范、字迹不工整又是造成高考数学试卷非智力因素失分的一大方面。因为字迹潦草,会使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不良,进而使阅卷老师认为考生学习不认真、基本功不过硬、“感情分”也就相应低了,此所谓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书写要工整,卷面能得分”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方法八、面对难题,讲究方法,争取得分

会做的题目当然要力求做对、做全、得满分,而更多的问题是对不能全面完成的题目如何分段得分。下面有两种常用方法。

1.缺步解答。对一个疑难问题,确实啃不动时,一个明智的解题方法是:将它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即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每进行一步就可得到这一步的分数。如从最初的把文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把条件和目标译成数学表达式,设应用题的未知数,设轨迹题的动点坐标,依题意正确画出图形等,都能得分。还有象完成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分类讨论,反证法的简单情形等,都能得分。而且可望在上述处理中,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产生顿悟,形成思路,获得解题成功。

2.跳步解答。解题过程卡在一中间环节上时,可以承认中间结论,往下推,看能否得到正确结论,如得不出,说明此途径不对,立即否得到正确结论,如得不出,说明此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寻找它途;如能得到预期结论,就再回头集中力量攻克这一过渡环节。若因时间限制,中间结论来不及得到证实,就只好跳过这一步,写出后继各步,一直做到底;另外,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做不上,可以第一问为“已知”,完成第二问,这都叫跳步解答。也许后来由于解题的正迁移对中间步骤想起来了,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经努力而攻下了中间难点,可在相应题尾补上。

 

方法九、以退求进,立足特殊。

发散一般对于一个较一般的问题,若一时不能取得一般思路,可以采取化一般为特殊(如用特殊法解选择题),化抽象为具体,化整体为局部,化参量为常量,化较弱条件为较强条件,等等。总之,退到一个你能够解决的程度上,通过对“特殊”的思考与解决,启发思维,达到对“一般”的解决。

方法十、执果索因,逆向思考,正难则反

对一个问题正面思考发生思维受阻时,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往往能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如果顺向推有困难就逆推,直接证有困难就反证,如用分析法,从肯定结论或中间步骤入手,找充分条件;用反证法,从否定结论入手找必要条件。

方法十一、回避结论的肯定与否定,解决探索性问题

对探索性问题,不必追求结论的“是”与“否”、“有”与“无”,可以一开始,就综合所有条件,进行严格的推理与讨论,则步骤所至,结论自明。

方法十二、应用性问题思路:面—点—线

解决应用性问题,首先要全面调查题意,迅速接受概念,此为“面”;透过冗长叙述,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重点数据,此为“点”;综合联系,提炼关系,依靠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此为“线”,如此将应用性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当然,求解过程和结果都不能离开实际背景。
width="300px"
上官云

好好学习,高中我还来!


哦拉拉哦哩哩
width="300px"
白杨

检验稀硫酸中混有稀盐酸


检验稀硫酸中混有稀盐酸,应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选用理由是 ,先后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写化学方程式)。

答案


Ba(NO3)2溶液、AgNO3溶液和稀硝酸 排除硫酸对检验盐酸的干扰 Ba(NO3)2+ H2SO4BaSO4+ 2HNO3 AgNO3 + HCl→AgCl + H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