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D 解析: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选项A正确。船上的人是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而不是根据音调,选项B正确,选项D错误。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选项C正确。本题选错误的选项,所以选D。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说明( )
A.空气不能传声 B.液体不能传声 C.真空不能传声 D.固体不能传声
C 解析: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说明空气能够传声,选项A错误。此实验中未涉及液体,故不能说明液体的传声情况,选项B错误。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说明空气介质在减少时,声音变小到消失,充分说明真空不能传声,选项C正确。此实验中未涉及固体,不能说明固体的传声情况,选项D错误。
以下关于发声和发声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在1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被敲响的音叉停止振动后,不再发声
D.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快
B 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在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选项A不符合题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选项B符合题意。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故被敲响的音叉停止振动后,不再发声。选项C不符合题意。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选项D不符合题意。
吉他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C 解析: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的目的是调节物体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琴弦发声时的音调。选项C正确。
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实验装置,利用该装置可演示( )
A.敲音叉的力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音调就越高
B.敲音叉的力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C.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B 解析:音叉的振动不易觉察,用乒乓球被弹起来的高度转换音叉的振幅的大小。敲击音叉的力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越高,音叉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此装置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选项B正确。
本卷还有21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卖菊花的小报纸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