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37℃
B.初中物理课本的长约26cm
C.正常人脉博1s跳动约为100次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cm/s
B【考点】温度;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18cm,在26c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C不符合实际;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句诗从物理学角度看,分别以“青山”和“竹排”为参照物,则竹排上的人的运动情况是( )
A.运动、运动 B.静止、静止 C.运动、静止 D.静止、运动
C【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解答】解:竹排上的人相对于青山,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是运动的,相对于竹排,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故选:C.
【点评】该题以歌词为背景,通过参照物的选取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凡是选作参照物的物体都认为其是静止的,而参照物的选取又是任意的,注意灵活选择参照物.
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有误差
B.测量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C.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避免误差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B【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解答】解: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
测量方法正确也会产生误差,故A错误;
测量中应该尽量减小误差,不能避免误差,故B正确;
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和避免误差,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的定义,减小误差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C【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解答】解:
A、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此方法错误;
B、刻度尺刻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此方法错误;
C、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此方法正确;
D、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此方法错误.
故选C.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刻度尺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小明自制了一个音调可变的哨子,当他拉动活塞使其在管中不同位置时,用嘴吹管的上端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三个音阶,如图所示,则这三个音阶与活塞在管中的位置相对应的序号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
B【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用嘴向容器内吹气发声,容器内空气柱会振动发出声音,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当用嘴向容器内吹气时,容器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dou(1)”、“ruai(2)”、“mi(3)”三个音阶对应的容器分别是:乙、丙、甲.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是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知道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
本卷还有19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李青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