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首页 试卷详情
2007上海人教版初中物理学业考试197
2007上海人教版初中物理学业考试197
初中
整体难度:偏难
2008-03-20
题号
评分
一、简答题 (共2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往保温瓶中灌入大半瓶开水,塞上木塞,忽然听到“噗”的一声,木塞蹦了出来,同时看到一股“白汽”从瓶中冒出来;而保温瓶中的开水剩下不多时,若瓶塞又不漏气,过了一段时间后,瓶塞会很难拔出。请你根据上述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简答。

例:问题:从瓶子里冒出来的“白汽”是怎样形成的?

        简答:是瓶子的水蒸汽冒出来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难度:
知识点:各地中考
使用次数:12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问题1:木塞为什么会蹦出来?简答:保温瓶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对木塞做功。 

问题2:瓶塞很难拔出的原因是什么:简答:瓶内气体压强减小,使瓶内外压强差增大。

问题3;“噗”声是怎样产生的?简答:“噗”声是由于瓶内气体振动产生的。

导引:本题是一道与生活现象有关的阅读理解题,它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声现象、物态变化、内能转化做功以及大气压强的知识。仔细阅读是解题的关键,通过阅读注意把握关键的语句,主要是“噗”的一声、“白汽”、“瓶的塞很难拔出”。“噗”是由于声音的振动产生,“白汽”是由水蒸汽遇冷液化形成,而瓶塞很难拔出主要是瓶内的气体遇冷收缩,瓶内气压小于瓶外大气压,因此,外界大气压作用瓶塞上,因此很难拔出。

点精:本题是一道与物态变化、力学等知识相关的阅读理解型试题,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又要求学生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注意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要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现象和生活问题,对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误区分析:本题学生失误的主要原因是阅读文字不仔细,观察不仔细,思考问题不全面深入,有些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缺少观察,有些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同时又不能灵活应用物理知识,从而对本题的解决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2.

热机(如汽车、拖拉机的发动机等)是将燃料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热机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热机在能的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损失一部分能量,并且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请指出热机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损失,同时指出的可能造成哪些环境污染。

难度:
知识点:热机
使用次数:70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解:热机排出的尾气仍有较高的温度,因此要损失一部分内能;燃烧不充分有部分能量没有充分释放或转化;或克服摩擦要对外做功损失部分能量等。排放的尾气中有一些烟尘和废气可能会对大气(空气)造成污染,影响空气的质量。

导引:  本题是关于热机利用和环境污染成因的信息题。本题向学生提供了热机在能量的利用过程中有一定的能量损失,而且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的背景文字信息,同时也启发了学生在能量的利用过程中能量会存在哪些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回忆起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有关知识以及热机利用的知识。因此,本题的切入点是热机利用过程中的能量的转化,重点是热机的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点精:  本题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而同学们未必人人都注意到其中包含的物理道理.通过文字材料的引导,使学生开始关注身边的物理知识,关注自然生活与物理的联系,培养大家热爱科学的意识。本题主要说明了热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处,但同时与造成了各种杜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从环境污染成因的层次上,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增强了学生一定的环保意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误区分析:本题主要是关于热机的能量利用与转化的知识,学生主要的失误是不能完整的将热机的尾气能量损失形式表述出来,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对热机利用的知识理解不全面,同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意义比较淡薄,解决的方法是全面理解热机的利用,关注热机利用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二、计算题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2002年6月6日《海峡都市报》刊登了《货车超限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报道了“104国道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以上,但才使用5年就大修,现已伤痕累累……”如图所示,有些运输单位和个人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国家利益,让汽车成倍的超载是损坏路面的直接原因。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汽车严重超载加快路面损坏的原因(只需答出一种合理的原因即可)

难度:
知识点:压强
使用次数:159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汽车成倍超载,对地面的压力成倍增加,路面的形变加大,容易引起路面断裂。

(2)车成倍超载,对地面压力成倍增加,轮胎个数不变,车与地之间接触面积基本不变,根据压强公式P=F/S可知,车对地面压强成倍增加,对路面破坏加重。

(3)车轮与路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汽车成倍超载,对地面压力成倍增加,路面受到的摩擦力也就成倍增加,导致路面磨损加快。

导引本题类似于语文等学科中的阅读理解型题目,题设情境源于生活实际,主要关于高速公路上汽车超载对路面的损伤的现象的新闻报道材料,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汽车超载对路面损伤的原因。此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仔细阅读提供的材料,经初步分析和判断,应该知道主要考查内容应为“力和运动、压强和摩擦力”等力学范围,二是从图片上可以看出路面的损坏严重,裂痕较多,主要是汽车对地面的压强和摩擦力过大造成的。

点精:试题情景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类似的生活中的问题比较常见,试题图文并茂,描述问题真实,该题不仅关系到科学素养的培养,而且具有公民道德教育的功能.试题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典型体现。本题的解题方法较为发散,涉及到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和摩擦力等知识,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所要求。

误区分析:由于的背景材料是与汽车超载对路面损坏有关的报道,学生如果对“力、压强以及力和运动”知识掌握不牢,概念分析不清,产生知识的混淆,容易将汽车超载对路面的损坏认为是汽车的惯性造成的。所以,只有科学的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以及概念蕴涵的物理原理,才能避免发生概念的混淆以及答非所问的错误。

三、实验,探究题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初三物理教科书有下面一段短文,阅读后回答有关问题:

               沸点随气压改变,许多物理现象跟气压的大小(通常说气压的高低)有关系,对人类的生活、健康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几千米的高山上,如果没有高压锅,连一顿饭都吃不上,就是因为水的沸点随气压改变的缘故。

实验:  烧瓶中的水的沸腾(如图a)后移去酒精灯,水就停止沸腾;待水的温度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如图b),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换用其它液体,在各种气压下实验,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增高。

(1)研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的步骤:A提出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提出问题;E实验研究;F理论推导;G经验总结等。你认为编者对“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的研究”依次采取的步骤是:                  

(2)小明同学把图1b的装置改成图1c的装置,注射器改为加热,待水沸腾后,才与胶管连接,并继续加热,目的是想通过实验验证“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你猜想小明的操作是               和观察                        .

(3)小明的实验操作,你认为有什么危险值得注意?

难度:
知识点:大气压强
使用次数:212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1)D、E、B、C;

(2)把注射器活塞往内推,增加气压;水沸腾时的温度;

(3)在水加压沸腾时,液面上方的气体产生气压,若气压过大,塞容易被冲出,甚至会使烧瓶爆裂,造成仪器损坏或伤人。

点精:本题是一道取材于教材的试题,通过文字的信息向学生揭示气压和沸点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要确切了解它们之间关系,则需要进一步实验探究。本题的考查重点是沸点与气压关系以及科学探究的步骤,学生要会自己设计探究步骤。本题的解法较为明确,要求回答出科学探究的合理步骤,同时写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只要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操作规范,就可以迎刃而解。

误区分析:由于本题的材料是源于教材,学生比较熟悉,但对学生实验探究体验要求较高,如果学生没有注意观察过实验现象,又不注意探究过程的分析、推理,而是想当然,容易造成相反探究结论或者答非所问。因此,准确回答本题的方法是准确回忆实验探究的现象,认真审题。

导引:这类问题情景学生较熟悉,实验内容与方法均来自于教材中的有关章节,但考查的内容已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点,而前后综合后的探究过程。(1)中要求根据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结合具体问题指出运用的探究程序。科学探究一般包括以下步骤:(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d)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f)评估;(g)交流与合作.本属涉及到的探究步骤按顺序有d、e、b、 c四步。(2)问中是对气压增大时水的沸点升高的探究,所以,要向烧瓶中注入空气以增大水面的气压,注射器的活塞要向内压,将看到正在吸热沸腾的水停止沸腾,温度计的示效增大。要注意的是随着压强增大,烧瓶中的气体可能将瓶塞推出来,或者因气压太大而使烧瓶爆裂.

四、未分类 (共1题)
添加该题型下试题
1.

阅读下面的短文,并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2001年4月,已围绕地球飞行近9×104圈,行程约4.0×109km,工作了15年的“和平”号空间站始终因经费短缺被遥控指挥返回大气层坠入海洋。

“和平”号核心舱是苏联与1986年2月用运载火箭送上地球轨道,其轨道的高度300-400km,核心舱共有6个对接口,两块太阳能电池总面积76m2,最大输出功率9kw,动力舱中有火箭发动机,“和平”号分别与“量子”号舱、“自然”舱等6个科研舱对接并多次与美国的航天飞机对接,共接待了各国宇航员59人次,科学家们利用它进行了大量的空间生物学、医学、天文物理研究和实验,成绩斐然。这个总重116t舱内总容积470m3的高速运行的庞然大物蔚为壮观。但它返回时因与大气层摩擦燃烧只剩下20多吨碎片沉入海洋。

(1)“和平”号空间站工作需要的电能是由什么电源提供的?

(2)这个总重116t的庞然大物返回时只剩下20多吨碎片沉入海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含着哪些形式的能量转化?

(3)“和平”号空间站与“科研舱”对接时,对“科研舱”的运行速度有什么要求?

(4)请想象一下,处于失重状态下的宇航员生活中有哪些困难(至少回答两点)

难度:
知识点:各地中考
使用次数:103
复制
收藏
详情
加入组卷
【答案】

导引:本题关于航天技术、力学中的相对静止条件和能量转化的一道综合题,设计说理、分析和计算等方面。要求能从题目提供的背景材料中分析出,空间站工作的能量转化过程,也要会分析核心舱从高空坠落过程中机械能和内能等形式的相互转化,同时还要知道运动物体之间保持相对静止的条件是速度等大小,运动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航天器之间的对接。而核心舱坠落过程中主要是一些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转化,主要涉及机械能与其它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而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会遇到哪些困难,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科学幻想和合理的推想与想象能力,要求学生能合理有科学根据的想象。

解:

(1)“和平”号空间站工作需要的电能,是由太阳能电池提供的;

(2)116t的盘、庞然大物返回时只剩下20多吨的碎片,此过程主要是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转化为光能、化学能;

(3)“和平”号空间站与“科研”舱对接,“科研”舱的速度必须与“和平”号空间站的速度相等,处于相对静止;

(4)失重状态下的宇航员可能漂浮在空中,生活不便,例如睡觉时,伸脚会碰到舱壁就会在舱中碰来碰去;吃东西时吊下的碎渣会漂浮在空中,容易吸入气管;想喝水,杯里的东西不能倒入嘴里。

点精:本题是一道设计航天技术、相对静止条件和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本题考查的重点在能量的转化和合理的物理情景的想象能力。试题的内容密切联系科学、技术,体现了物理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要重视STS意识的培养。

误区分析:本题的失分点是不会分析题目提供的数据,容易受一些无关数据的困扰,将不需要的数据运算,得出一些没有用的结果。同时由于学生对一些物理情景缺乏合理的想象,对一些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缺乏正确的理解,导致对失重条件的宇航员的生活困难无法想象出来。要解决此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正确物理知识,进行合理而有根据的大胆想象。

立即下载
全选试题
编辑试卷
收藏试卷
试题总数:
5
总体难度:
偏难
难度统计
难度系数
数量
占比
中等
5
100.0%
题型统计
大题类型
数量
占比
简答题
2
40.0%
计算题
1
20.0%
实验,探究题
1
20.0%
未分类
1
20.0%
知识点统计
知识点
数量
占比
各地中考
2
40.0%
压强
1
20.0%
热机
1
20.0%
大气压强
1
20.0%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季雨墨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