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230
更新时间:2023-06-08
纠错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

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 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 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 岂顾不用哉 ?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 不自知也。孔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 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 皆以积渐然 ,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 所以使民善者 异。或 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 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 汤武之定取舍审 ,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 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 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 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取材于《汉书 ·贾谊传》)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秦无道之 暴:短促 B .所上者告 讦:揭发

C 之以德教 道:引导 D .祸 及身 几:大多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秦为天子,二世而 天下之情与器 以异

B .是故法 所用易见 秦王 欲尊宗庙而安子孙

C .使民日迁善远罪 不自知也 世主欲民之善同, 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D .而所以使民善者 言礼义之不如法令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岂顾不用哉 难道反而不用(赏善罚恶)吗

B .皆以积渐然 都凭借积累渐变使社会达到这种状态

C .汤武之定取舍审 商汤和周武王审查并制定治国的方略

D .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人主为什么不引用殷、周、秦的史实来考察上述言论呢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培育美好的品德要从小做起,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 .一般人的智力有限,可以明了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预见将会发生的事情。

C .君主面对各种不同的言论,必须有正确的辨别之道,那就是要以事实验证。

D .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

10 .请归纳文章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

查看答案
题型:未分类
知识点:未分类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D    7 C    8 C    9 D    10 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

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

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 几:大多 错误。 ,几乎。句意:几乎祸及自身。

故选 D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亡:灭亡 / ,没有。句意: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 / 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

B. 之:助词,的 / 助词,取独。句意: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 / 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

C. 而:都是连词,转折。句意: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 / 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

D. 或:或许 / 有的人。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 / 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

故选 C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 句意: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 定取舍 ,决定取舍; ,慎重。

故选 C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 错误,由原文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 可知,君主的治国方略不同,百姓哀乐就不同,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所以,君主的治国方略应验于国之安危,是国之安危的根本。

故选 D

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 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 ”“ 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 可知,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

结合 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可知,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

结合 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可知,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

参考译文:

夏朝的天子传了十几代,然后由殷商继承。殷商的天子传了二十几代,然后由周继承。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几代,然后由秦继承。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

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为什么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维持了长期的统治,而秦王朝的君主无道国运短暂呢?这个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举行礼仪,所以,太子从婴儿的时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礼义。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经的事,所听到的都是正派的语言,所实行的都是正确的原则,左右前后都是正直的人。一直与正直的人相处,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话一样;经常与不正直的人相处,就会变成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到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的风俗本来就不崇尚谦让,它崇尚的是奸诈;本来就不崇尚礼义,它崇尚的是刑罚。

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能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孔子说: “让我断案,我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一定使讼案不再发生。”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如首先确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取舍标准一旦在心中确定,相应的安危后果就会表现出来。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天促成的,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观察它的积累过程。君主所积聚的治国方法,在于他选择什么,抛弃什么。选择礼义方法治国的君主便积聚礼义,选择刑罚治国的君主便积聚刑罚。刑罚积聚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会埋怨而背叛君主,礼义积聚到一定程度,百姓就会和睦而亲近朝廷。

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这与商汤王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汤王、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建立的国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好比一个大器物,现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恩德滋润天下,禽兽蔓延,草木富饶,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没有一样,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祸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不是充分证明了取舍不同后果就明显不同吗?有人说: “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事实,那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

=
类题推荐:
未分类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使用过本题的试卷: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韩超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